战争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克里姆林宫在深夜下达的一道命令,比前线的炮火声更让世界感到不安。命令要求为四十多万名国企保安配发冲锋枪,并完成巷战训练。普京总统随之发出了一个沉重的警告,称这场冲突关乎俄罗斯的生死存亡,直言:“如果我们失败,俄罗斯将不复存在。”
这番话在今年夏天被说出,分量极重。这不再是一场遥远的“特别军事行动”,而是演变成一场可能吞噬俄罗斯自身的危机。那份明确写着“国土保卫战已然开始”的文件,与其说是力量的展示,不如说是一种深不见底的焦虑。
战场的残酷现实,是这份焦虑最直接的来源。俄军的战术已经彻底改变,放弃了速战速决的幻想,转而投入一场残酷的消耗战。他们用士兵的生命去消耗西方的军事援助,用焦土战术把乌克兰的城镇夷为平地。
在顿涅茨克,为了夺取被称作“钢铁堡垒”的恰索夫亚尔,俄军第98近卫空降师付出了五百多天的惨重代价。当他们终于将旗帜插上时,那里已经找不到一堵完整的墙。这座城镇曾有四千栋建筑,如今只剩废墟。拿下这里,确实为通往斯拉维扬斯克打开了门户,但代价是惊人的。
乌克兰的反击同样致命。他们避开正面硬碰,用“蜘蛛网”无人机深入俄罗斯腹地。数个空军基地遭到袭击,据称至少有二十架宝贵的战略轰炸机被毁。战火已经烧到了俄罗斯本土,乌克兰的破坏小组在布良斯克等边境地区活动频繁,今年八月甚至数次攻入并短暂占领了俄军阵地。
前线的巨大消耗,正迅速掏空俄罗斯的国库。财政部最近公布的数据令人震惊,七月份的能源收入暴跌百分之二十七,仅为九十八亿美元,连预算预期都未达到。这是开战以来最惨淡的一个月,西方制裁的效果正在显现。
战争打到现在,俄罗斯的GDP萎缩超过百分之八,外汇储备少了近四分之一,能源出口收入更是锐减三成。这些冰冷的数字,最终都转化成了普通民众生活的重压。超市里的面包价格上涨了百分之四十,肉价更是直接翻了一番。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坐拥全球最大石油储备的俄罗斯,自家的炼油能力却濒临崩溃。十二座大型炼油厂因乌克兰无人机的持续攻击而停产,导致许多前线的战车和战机因缺少燃料而动弹不得。这种局面让普京陷入了两难:继续打下去,经济可能先垮掉;如果停手,他的政治地位又将面临严峻考验。
当俄罗斯将全部精力投入乌克兰战场时,它传统的势力范围也开始出现动摇。在南高加索,亚美尼亚逮捕了七名俄裔高官,土耳其则派遣两万大军进入阿塞拜疆,连美军的空降兵也罕见地出现在该地区。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阿塞拜疆甚至趁机向俄罗斯索要车臣和达吉斯坦。俄罗斯这个庞大国家的“软腹部”,正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境地。这种地缘上的麻烦,进一步加剧了莫斯科的困境,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显得愈发孤立。
在常规力量和经济都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核武器成了普京手中最后的王牌。在今年的海军节上,俄罗斯高调展示了“北风之神-A”核潜艇的试射能力。普京直言,核力量是俄罗斯的“终极保障”,这无疑是在给西方划下红线,表明俄罗斯绝不会放弃已经占有的领土。
美俄之间的对峙也随之升级。就在两国元首准备举行峰会之际,美国总统特朗普抛出了一个“十日停火”的通牒。俄方高官梅德韦杰夫立即回击,嘲讽此举是“把世界推向冲突深渊”,并暗示俄罗斯拥有“终极核打击能力”。特朗普随即宣布,将两艘核潜艇部署到能直接打击俄罗斯本土的“适当区域”。这种危险的你来我往,让整个世界都为之捏了一把冷汗。
谈判桌上更是死结。普京的条件没有丝毫松动,要求乌克兰承认现实、去军事化并保持中立。而泽连斯基也坚守三条红线:先停火再谈判、不割让领土、获得包括加入北约在内的安全保障。然而,北约秘书长最近已明确表示,乌克兰现在不可能加入。和平的希望,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渺茫。
战争打久了,人心是会变的。最新的民调显示,百分之七十的俄罗斯民众支持按现状停火,这个数字比去年高出十二个百分点。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前线画面,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场战争的真实代价。
与此同时,乌克兰的经济也几乎崩溃,通货膨胀率预计将冲破百分之十五,大量农田荒芜,工厂停产。而俄罗斯的损失同样惨重,西方智库估算其伤亡总数可能已突破五十万。就连试图置身事外的印度,也因为进口俄罗斯石油而被美国加征重税,成了大国博弈的意外受害者。
当克里姆林宫决定将那四十万支冲锋枪发到保安手中时,它已经将整个国家的命运都押了上去。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胜败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将以何种姿态,成为历史的牺牲品,还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幸存者。普京那句“俄罗斯将不复存在”的警告,可能正在以一种谁也无法预料的方式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