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液冷板块集体爆发,23只概念股单日涨幅超10%,高澜股份、强瑞技术等龙头封死20%涨停板。 资本狂热背后,是液冷技术从“小众方案”跃升为千亿赛道的硬核逻辑:英伟达GB200芯片功耗突破1200W,传统风冷彻底失效;中国“东数西算”政策强制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1.25;全球液冷订单排至2026年,鸿海、英业达等代工厂产能爆满。 这场由AI算力、政策倒逼、供应链短缺共同驱动的散热革命,正重构数字世界的底层规则。
液冷技术的核心原理是用液体替代空气散热。 水的导热系数是空气的25倍,比热容是空气的4倍。 这意味着同样体积下,液体能更快带走更多热量。 液冷通过冷板、喷淋或浸没方式,让冷却液直接接触CPU、GPU等高热芯片,避免风冷“隔山打牛”的低效问题。 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采用浸没式液冷后,PUE(电源使用效率)降至1.02,年节电2.6亿度。 某金融数据中心改用冷板式液冷,单机柜功率从6kW提升至18kW,年省电费240万元。
液冷技术分为三大路线。 冷板式液冷是当前主流,占中国数据中心市场95%份额。 它在CPU、GPU表面安装金属冷板,内部流动冷却液带走热量,其他部件仍用风冷。 华为、浪潮的冷板方案已实现单机柜部署成本降低30%,PUE降至1.15。 浸没式液冷将整台服务器浸入绝缘冷却液槽中,散热效率最高,PUE可突破1.05,支持单机柜100kW超高密度部署。 曙光数创的相变浸没技术中标中国移动45亿元订单。 喷淋式液冷在机箱顶部喷洒冷却液,覆盖芯片更广,但市场占比不足10%。
政策是液冷爆发的关键推手。 中国“东数西算”工程要求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PUE≤1.25,北上广深等地强制要求智算中心液冷机柜占比超50%。 欧盟《能效指令》将液冷纳入数据中心强制认证体系。 微软Azure采用浸没式液冷将PUE优化至1.02,年节能成本超500万美元。 政策驱动下,2024年金融、电信行业液冷改造项目招标量同比增长217%。
市场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 AI芯片功率飙升倒逼液冷普及:英伟达GB300服务器要求全液冷设计,单机柜冷板价值量超20万元;华为AI服务器液冷配置占比达70%。 2024年全球液冷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2000亿元,中国占全球份额35%。 细分领域中,数据中心液冷市场2025年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新能源汽车液冷系统市场规模达600亿元,储能领域液冷渗透率从35%升至55%。
产业链价值分布高度集中。 上游材料环节,冷却液是核心战场。 氟化液市场长期被3M、索尔维垄断,但国内巨化股份电子级氟化液纯度已达99.999%,2024年产能扩至5000吨。 2025年冷却液市场规模预计280亿元,硅碳复合介质等创新材料导热系数突破5W/m·K,成本降低40%。 中游设备环节,冷板占液冷系统成本的34.3%,CDU(冷却分配单元)占28.6%,快接头占22.9%。 英伟达GB300的冷板用量较前代增加一倍,价值量提升超100%。
代表企业卡位关键环节。 英维克推出Coolinside液冷机柜及全链条解决方案,成为英伟达供应链企业,海外订单增速超60%。 巨化股份子公司量产JX浸没式冷却液,用于单相浸没数据中心。 飞龙股份供应CDU液冷泵,单柜价值量7-8万元,是昇腾服务器主力供应商。 强瑞技术切入华为、中兴液冷供应链,同时获得台积电CoWoS封装测试设备订单。 南方泵业的磁悬浮液冷泵实现1200W/cm²散热密度,在国内市场份额第一。
技术痛点与改进方案同步突破。 冷板式液冷存在局部散热缺陷,内存等部件仍需风冷,风扇能耗占整体15%-30%。 解决方案是扩展导热界面(如柔性热管覆盖内存)和AI动态调温。 浸没式液冷受限于氟化液成本(国产价80元/升),单机柜冷却液成本巨大。 曙光数创通过模块化密封设计,实现单节点维护无需排空整槽液体;碳氢冷却液替代可使成本降60%。 喷淋式液冷的喷嘴易堵塞,采用磁性过滤器和多级扇形喷嘴设计后,故障率降低40%。
实际应用验证液冷经济性。 腾讯天津数据中心采用“冷板+浸没”混合方案,TCO(总拥有成本)降低18%。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配套液冷板价值量提升至1200元/套,控温精度±2℃。 高澜股份的电池簇级精准温控系统,将储能电池温差控制在±2℃内,循环寿命提升30%。 德国电信采用液冷+余热回收系统,PUE降至1.08并为社区供暖,年节省标煤2万吨。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液冷技术已渗透至新兴领域。 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功率超500W,风冷无法满足紧凑空间散热需求,液冷微型冷板单台价值量5000-1万元。 5G基站液冷模块价格降至3000元/kW,2024年通信领域应用增长189%。 航空航天领域,卫星和无人机采用液冷应对极端温差。 绿源电动车液冷电机实现10年质保,2024年销量超350万台。
产能与订单反映行业景气度。 英伟达GB300液冷组件订单排至2026年,鸿海、英业达等代工厂产能利用率超90%。 浪潮信息每月液冷服务器产能3.6万台仍供不应求,冷板式市占率95%。 英维克海外订单占比升至25%,2025年国产液冷企业海外收入占比预计超30%。 国内液冷企业凭借成本低20%-30%、交付周期4-6周(海外需12周)的优势,加速替代国际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