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军事基地里,几辆M870导弹拖车在烈日下泛着冷光。 箱子里装的是美国最先进的“暗鹰”高超音速导弹速度是音速的17倍,射程超过2800公里。 这是美军首次在海外部署这种致命武器,而时间点选在了19国联合军演的“护身军刀-2025”期间。 更值得警惕的是,同样的剧本去年已在菲律宾上演:当时美军以演习为名运来导弹系统,至今赖着不走。
美军在澳大利亚部署“暗鹰”导弹绝非偶然。 从2025年7月14日到8月4日,代号“护身军刀-2025”的联合军演在澳大利亚展开,参演的包括美、澳、日、印等19个国家,总兵力达3.5万人。 演习看似常规,美军却悄悄把“暗鹰”导弹系统运抵达尔文港基地,并在演习结束前完成实战部署。 卫星图像清晰显示,装载导弹的M870拖车停在基地内,泛着金属冷光。
“暗鹰”导弹的部署速度堪称疯狂。 这款武器2019年才启动研发,2024年12月首次试射成功,短短半年后就出现在澳大利亚。 作为美国陆军最先进的陆基高超音速导弹,它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搭载滑翔弹头,最高速度达17马赫。 美方宣称其射程为2800公里,俄方通过监测数据推测实际射程可能超过5500公里。 从澳大利亚北部发射,仅需30分钟就能覆盖南海大部分区域。
美国的操作手法与去年如出一辙。2024年4月,美军以美菲“盾牌”联合军演为掩护,用C-17运输机将“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运抵菲律宾吕宋岛。 当时美方承诺“演习结束即撤离”,却迟迟不撤,甚至传出要把导弹卖给菲律宾的消息。 最终在中方多次严正抗议后,部署计划才暂时搁置。 如今仅隔一年,美国又把更先进的“暗鹰”导弹塞进了澳大利亚,套路完全复制粘贴。
澳大利亚对美军的到来表现积极。 澳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称这是“美澳同盟深化的自然结果”,刻意淡化国内舆论的质疑。 事实上,澳方的配合早有预兆:2024年10月,澳大利亚宣布斥资47亿美元从美国采购SM-2、SM-6导弹;在美英澳“奥库斯”同盟框架下,澳大利亚还获得了核潜艇技术转让。用主权换“保护伞”,是澳政府押注的战略筹码。
达尔文港基地的角色正在发生质变。 自2011年起,这里长期驻扎着2000多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主要承担训练任务。 “暗鹰”导弹进驻后,基地直接从“驻兵点”升级为“导弹枢纽”。 更危险的是,美军在此次军演中还测试了另一款武器“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该系统发射的“标准-6”导弹精准摧毁了海上目标,验证了其1500公里内的打击能力。 澳大利亚正成为美国印太导弹网的“前沿哨站”。
俄罗斯的反应最为激烈。 2025年8月4日,就在美菲军演落幕的当天,俄罗斯外交部突然宣布退出《中导条约》。 在官方声明中,俄方直接点名美国在波兰、罗马尼亚部署的“堤丰”系统,以及菲律宾吕宋岛未撤走的导弹组件,强调“澳大利亚的‘暗鹰’部署对俄构成直接威胁”。 退出条约的时间点与导弹部署高度重合,绝非偶然。
中国国防部的回应同样强硬。 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直言“美方在亚太部署中导,是在地区安全的堤坝上凿孔”,并警告“相关国家不要引狼入室”。 中方态度基于清醒的军事预判:尽管“暗鹰”从澳大利亚发射难以威胁中国本土,其部署模式具有高度危险性。 导弹专家李文盛指出:“从澳大利亚机动到菲律宾仅需3天,若‘暗鹰’进驻吕宋岛,射程可直接覆盖中国华南地区。 ”
中俄的反制行动已同步展开。 2025年上半年,两国海军在日本海举行“海上联合-2025”军演,重点演练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拦截战术。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更在堪察加半岛试射“先锋”高超音速导弹,速度高达20马赫,射程覆盖美国阿拉斯加。 这些动作传递出明确信号:任何突破安全红线的行为,都将遭遇对等反制。
美国的部署清单还在加长。 除澳大利亚外,美军计划在2026年前为多域特遣部队新增3套“堤丰”系统,其中一套已确定部署夏威夷。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陆军在此次军演中演练了“跳岛战术”将导弹系统在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之间机动转移,使武器更难被追踪锁定。
地区国家正被拖进军备竞赛。 韩国国防部于8月初宣布“加速高超音速导弹研发”,印度试射“烈火-6”导弹时特意强调“射程覆盖亚太全域”。军事专家担忧的“螺旋式升级”已成现实:当中国升级南海岛礁的“智慧防御系统”,俄罗斯在远东新增3座雷达站,整个西太平洋已陷入“以导弹对导弹”的恶性循环。
历史教训摆在眼前。 冷战时期,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因部署美军导弹,多次沦为冲突打击目标;如今澳大利亚重蹈覆辙,将国土变成大国博弈的靶场。 经济代价同样惨重:2025年,菲律宾因部署美国导弹导致对美农产品出口暴跌40%,而中菲贸易额高达320亿美元,是美菲贸易的三倍。 主权与安全的天平一旦倾斜,代价远非政治口号所能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