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09-18 01:19 点击次数:86

把中国当成冤大头,要求我们提供稀土加工技术,马来西亚想的挺好?

马来西亚天然资源部长尼克·纳兹米在卸任前,还在议会推动稀土政策。可到了7月4日,他已经提前离开岗位,新部长接手项目,速度明显慢了半拍。这一年,马来西亚原本想借稀土翻盘的计划,终于感受到现实的冷水。

时间倒回几个月。2025年4月,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中国立即限制七种稀土出口。欧盟议会高喊战略风险,全球稀土供应链神经紧绷。正是在这种气氛下,马来西亚的合作请求摆到了北京面前,他们希望突破技术封锁,拿到稀土萃取分离和金属提炼的诀窍。

北京的立场很清楚。援助可以,但必须通过中国国有企业合作,不会直接输出技术。这是《稀土管理条例》在2024年6月29日公布、10月1日正式实施后的铁律。条例明确禁止出口稀土开采、加工、利用的核心技术,包括萃取分离工艺和金属合金生产。技术一旦外流,中国的战略优势就可能被削弱。这种情况下,马来西亚想一步到位,根本不可能。

马来西亚为什么这么急?2024年,他们的地质矿产与地球科学局在10个州、29个地点勘探,确认约1620万吨稀土储备,潜在价值175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离子吸附型黏土中。这类矿用途广,从电动车到军工都离不开。政府一度兴奋,觉得可以摆脱石油依赖,跻身资源大国。

可问题在于,马来西亚的稀土品位低,提取加工需要高端工艺,而全球8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掌握在中国手里。马来西亚自己缺乏全链条产业基础,本土Lynas工厂虽在关丹运营,但那是澳大利亚公司,矿石从澳洲进口,加工规模有限,还长期面对环境抗议。马来西亚想自己主导“矿到成品”的全流程,仅靠进口设备是不够的,核心技术必须有人教。

于是,2024年4月,马来西亚高层主动试探与中国开展技术合作。可得到的答复是,技术归技术,合作归合作,但合作只能和中国国企谈。马来西亚有些尴尬,他们本想一口吃成个胖子,现实却摆明了,这是一门政治账和技术账一起算的买卖。

这里面还有一笔老账。南海方向,马来西亚在斯普拉特利群岛实际控制了五处岛礁,包括1983年占领的Layang-Layang礁(建设了空军基地)、1986年的Ardasier礁和Mariveles礁(海军常驻)、1999年的Louisa礁,这些都是中国声索的领土。从主权立场来看,北京自然不会在战略资源上对这种国家毫无保留。

稀土在中国被视为战略武器。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投入上万亿,形成完整的稀土产业链,技术和产能全球领先。到了2024年,中国稀土出口量5.8万吨,价值29亿美元,但关键工艺从不出口。管理条例实施后,出口审批更严,价格得到控制,中国在全球稀土的话语权更牢固。

马来西亚的资源虽诱人,但没有技术,储量就是账面数字。2025年8月,为了促成本地加工,他们宣布禁止原矿出口,希望吸引外资建厂。可缺乏技术的前提下,没有投资者愿意冒险。西方公司也犹豫,美国处在对华贸易战中,欧盟则担心供应链安全,不愿卷入东西方的技术拉锯。马来西亚看似两头通吃,实际上两边都不敢全押。

更麻烦的是环保压力。马来西亚离子吸附型矿山一旦开采不当,容易污染水源,当地环保组织反对声音大。非法开采已经造成农田受损。即便找到技术合作方,也必须付出额外的环保成本。这些现实难题本来就够头疼,再加上地缘政治掣肘,让马来西亚的稀土梦更加复杂。

2025年8月28日,路透社披露中国准备提供援助,但要求马来西亚国企参与,并排斥西方公司。这在北京看来是保护核心技术,在吉隆坡看来则是限制自主。尤其是在南海问题压顶的背景下,信任基础本就脆弱。美方更担心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加工链的延伸,美国在安全领域的盟友身份会被削弱。

事实上,中国在配合的同时,也在强化自身地位。2025年中国继续收紧出口限制,缅甸供应依然依赖中国加工,这等于在全球稀土市场上进一步加码控制权。马来西亚即便想引入日本或美国的技术,成本高技术弱的问题依旧存在。尤其是重稀土板块,除了中国没人能形成成熟的规模化加工。

马来西亚政府到2030年的计划很宏伟。他们设定的目标是每年开采18万吨非放射性稀土,价值500亿美元,形成从采矿到磁铁的全链条,本土禁止原矿出口。但就算标准操作程序在2025年9月获批,一旦谈判卡在技术转让关口,这些目标也只能在纸面上闪着光。

比起储量数字,真正的稀土竞争是技术和产业链的较量。马来西亚能不能在这场竞争中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不仅看经济条件,还要看政治态度。在资源合作问题上,南海争议像一堵隐形墙,挡在双方之间。北京的底线很清楚,稀土技术不会因为一时的合作请求而放松。

再说得直白一点,马来西亚想美梦成真,光凭1620万吨储备不够,还要还掉账本上的那笔“岛礁旧债”。在当前全球稀土格局里,中国依然是加工端的最大掌控者。合作的大门并没关死,但谁能从这扇门里进出,完全取决于实力和筹码。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