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化工这个行业,大家总离不开一个绕不过的热词——内卷。
每次和朋友们唠起化工,没点“周期”、“产能过剩”、“拼低价”这样的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了解行情。
但最近呢,风向似乎又有点变了,圈里圈外都在谈论“反内卷”,搞得不少人一头雾水:真要结束几十年一贯制的你追我赶、恶性竞争了?
是不是真的能告别那种年年拼新厂,月月比谁价格更低,最后鸡飞蛋打的循环?反内卷政策各种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政策层面轮番表态,现场堪比年度大戏。
可问题是,反内卷能不能真拯救化工,把这根被拉得几乎快断的弦松一松?又或者,其实只是换个姿势继续拼?今天咱们就站在“吃瓜群众”+半个行业人的立场,好好扒一扒化工反内卷的隐秘角落,把复杂的行话拆开,看看风口浪尖下,真实的化工众生相,到底藏着哪些门道。
咱先提个问,把悬念抛出来:化工反内卷真的是自下而上、行业协同的主动行动,还是政策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供给侧的“强管控”到底会不会从根子上改变周期之困,让行业从此走上价值投资的坦途,还是说风头过后,照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背后那些看似微妙的指标波动、库存回正、分红回暖,是真的“回归常态”——还是一场温水煮青蛙的自我安慰?诸多疑问,正待一一梳理。
要说化工这两年,业内人士最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放量”,翻译过来就是产能上得飞起。
没办法,2020年以来,化工行业投资简直像不要钱,谁有点本事都想着上大项目、扩工厂,固定资产投资年复合增速直接奔着13%去。
头几年赚了点钱,产业链一体化的号声吹响,资金哗啦啦就砸进化工原料和制品,想法很简单:“赚的多,就投得多,越大越能挣。”
可一转眼,大家干脆 all in,产能堆到天花板,等回过头来发现,市场这锅饭其实就这么大。
该用的用,该消化的消化,多出来的部分往哪儿塞?只剩下一个路线——价格战。
于是一夜之间,从上游大宗到下游原料,价格指数就跟坐过山车似的,直冲下行通道。
开工率一个劲地掉,产能利用率创历史低位,价格还在跌,还能怎么苟活?
更扎心的是,化工企业的盈利完全不跟你的产量走,增量不增利——用煤的用气的,耗能耗到极致,但就算产得再多,行业整体的营收和利润照样原地趴着,只有焦虑永远比业绩增长得快。
这波乱象是不是化工自找的?也未必。
毕竟我国作为全球顶级的化工产能基地,出口业务确实经历过一段“高光时刻”。
2020年疫情给全球供应链上了生动一课,海外部分化工厂各种停摆、减产,我国趁机出口一哥,外贸订单做到手软。
可再怎么牛,也架不住全行业一窝蜂地扩内卷。
出口增速很快触顶,营收占比25%就成了分水岭,谁都明白出口没法永远“消化”过剩,毕竟海外也在恢复,更关键的是,贸易环境越来越难,关税变着花样设门槛,竞争压力也卷到了国外赛道。
于是,国内市场消化供给、价格内卷反噬出口,化工的这盘棋越下越难,仿佛怎么走都是死局。
政策此时姗姗来迟,不是没看到问题。
一面是行业底部徘徊,生产资料价格跌跌不休;一面是国家层面不断放话,要“反内卷”、“稳产能”、“促协同”。
如果说以前行业还流行内生式博弈,各凭本事单打独斗,现在风头变了,企业和协会开始主动抱团取暖,“反卷”成为会议标配。
你能说他们完全自觉吗?
恐怕是政策给的压力前所未有,谁不合群谁就有可能先出局。
看光伏、水泥、钢铁这些周期性品类,都是抢着参加“反内卷座谈会”,化工也不例外,毕竟高投资高负债,没人想做最后收拾烂摊子的老实人。
但化工反卷,和别的行业还真不完全一样。
论复杂,化工稳居人类工业难度天梯前列。
光是大宗、精细、下游消费品,逻辑就能拧成麻花,供给管控手段也多得眼花缭乱。
说白了,硬核监管其实很早就在化工扎根,从环保督察到能耗限制、落后产能淘汰、安全整治,每一样都是重锤。
说得直白点,谁进化工园区,谁项目能批、谁敢投没人死的安全工程,这里面都是门槛。
所以什么新项目审批全国一刀切,现有装置得年年过审,环保没过关分分钟摘牌关停,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严审批、再审查、老旧淘汰”,老三样还真不是开玩笑,出清不利,过剩的苦果就自己吞。
反过来看,行业“筑底”的那股气息,其实早就开始爬楼梯。
库存回正,分红回暖,哪怕企业负债率还比不过国外同行,但明显大家开始抠紧钱包,不再是“利润一来全砸扩产”,更多是在盘算精打细算怎么报表好看。
大多数新项目不批了,净资产投资下滑,企业反倒开始走向“报表优先、分红优先”那套成熟套路。
换句话说,“资本寒冬”倒逼大家变聪明,再卷下去大家都得凉,主动降杠杆、谋协同、讲利润,不卷下去成了丛林法则自救一招。
但这些,真的能让化工告别“牛熊循环”吗?这才是终极谜题。
说到底,化工的周期逻辑不是谁想改就能改。
供需错配才是核心——一头是产能投入惯性大,赚钱了就全体疯狂投产,过剩又大范围淘汰,产能释放固化又快又狠;另一头,需求端靠的还是那一套老本,经济体量惯性十足,没有某种新蓝海支撑,整体需求增速很难提大腿,哪怕行业触底复苏,周期也没法彻底消除波动。
所以,政策能限制你扩新厂、能鼓励你节能减排、能统管大项目批文,但拉动需求的事还得靠市场本身。
当然,行业里也不乏成功案例。
制冷剂,说白了,成了反内卷“教科书级别”的存在。
没别的,就是因为配额制硬性上马,供需拉紧,涨价、盈利、估值一条龙提升,盈利持续多年高位。
道理特别简单,管住新增,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不用谁先格局破局。
一旦行业协同、配额卡死,价格增长就是双赢,投资者也不用再担心企业陷入“亏本跑马圈地”的死循环。
但要知道,这样的成功,并不适合每一个化工细分品类。
不搞强管控的地方,周期照样如影随形,该卷还得卷,谁家没点价格赛马的套路?
说白点,软约束和强管控两条腿走路,要想“统一大市场、恢复理性出清”,多少得看政策“铁腕”和行业配合度。
软约束,就是抱团开会、协会协调、头部企业牵头“自律”,可持续性一般都长不了——谁也挡不住临时背刺;
强管控,就是批文、能耗、环保、强行落地,虽然见效快,但落实难、成本高,效果全靠监管的牙齿够不够硬。
制冷剂这种有政策配额兜底的行业还能跑通,而更多产品还在靠着价格绞杀对手,妄图投机取巧。
更何况,化工产品千种万种,有的低耗能、低污染、小体量,靠政策“点名打击”不现实,杀鸡焉用牛刀。
就算分行业推行政策,规模太小的赛道人家都不拿正眼看。
而像那些高耗能、高污染、风险大的“监管明星”,才轮得到政策率先下狠手,剩下的小行业多半还是自生自灭。“软约束”为主,“强管控”辅助,大市场统一推进,嘴上说靠谱,真要落实,考验的是全行业的智慧和耐心。
新产能多、装置还没折旧完的行业,也只能寄希望于需求复苏。
大家不会傻乎乎砸钱上新,边际扩张已经收敛,不然回头连老本都赔进去。
行业集中的品类,头部企业占据主导,自然有能力发起“抱团自保”;但越分散的市场,竞争越混乱,软性协同多半撑不长,新老玩家都凑热闹。
多种工艺并存的大宗品种,更是农夫与蛇,谁能做到极致低成本、工艺更优,谁就活得久。
低于成本价没人卖,边际工厂能挺价的优势就出来了,这些赛道倒成了“反卷护城河”的活教材。
化工反卷,归根到底,是存量博弈的升级游戏。
昔日全员拼扩张,到处抢指标,现在更像是“谁能忍住不出手,谁就可能在下一个周期活得滋润点”。
产业的大基盘、监管的牙口、企业的狼性和理性在这一轮洗牌里拼到了极致,可见一斑。
同时,背后依然盘桓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能源价格如果一波三折,国内外政策风向要是“阳奉阴违”,产能瞬时释放需求一旦卡壳,都有可能迅速打破脆弱的复苏平衡。
这一切,就像一场零和博弈——比的不只是胆子大和运气好,更是耐心、智慧和对产业未来走势的极致把控。
最后,聊回那个终极谜团——化工反卷能否成全全行业走向均衡的梦想?
我的理解是,距离“彻底白头偕老”还有不短距离。
短期政策能收紧扩张节奏,“软硬兼施”的组合拳能缓解局部赛道的价格战,但周期性波动这根弦,离彻底弹断还有得等。
不过,协同、约束、审慎、优胜劣汰的氛围确实在慢慢积累,未来某一天,也许会带来更善良、理性的行业生态。
但在那一天到来前,卷与反卷,依然是化工人不得不上的“必修课”。
说到这,你觉得化工的反内卷真能带来新一轮良性发展吗?
你身边的化工企业,是卷中求变,还是内卷一条道走到底?
留言聊聊你的所见所闻,大家一起探索这个“化工江湖”的未来路该怎么走!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