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俄罗斯那边有个航空专家叫叶夫根尼·费多索夫,这人挺有来头的,他是俄罗斯国家航空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院长,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干这个职位,一直到2009年左右才退下来。
他生于1929年,早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专攻航空工程和控制系统,职业生涯里参与过不少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航空项目,比如苏-27战斗机的系统优化啥的。他还拿过列宁奖和俄罗斯政府科技奖,发表过不少论文,主要是关于航空动力学和电子战系统的。
费多索夫在国际会议上也经常露面,代表俄罗斯航空界的观点。总的来说,这老头在俄罗斯航空圈子里的影响力不小,但他的言论有时候挺争议的,尤其是涉及到中国歼-20战斗机的时候。
这个事儿得从2017年说起,那时候费多索夫公开跳出来说中国的歼-20设计方案是非法抄袭俄罗斯的米格-1.44战斗机原型。他在采访中直言不讳,声称歼-20的外形布局,尤其是鸭翼和主翼的设计,跟米格-1.44太像了,暗示中国可能通过某种渠道搞到了俄罗斯的技术资料。
米格-1.44是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项目,本来是为了对抗美国的F-22而设计的,1994年原型机地面测试,2000年2月29日首飞,但因为俄罗斯经济问题,资金跟不上,项目很快就停了,只造了一架原型机,现在还搁在仓库里吃灰。
费多索夫觉得歼-20借鉴了这个方案,还特别提到中国花了5亿美元从俄罗斯买核心设备,主要指涡扇发动机啥的。他认为这不光是买设备那么简单,等于是承认了技术抄袭,因为发动机是战斗机的核心部件,没有这个,飞机飞不起来。
费多索夫还挑刺说歼-20有设计缺陷,特别是鸭翼布局。他解释说鸭翼和主翼不在同一个平面,会增加雷达反射面积,削弱隐身性能。
米格-1.44当初也有类似问题,但俄罗斯没继续开发,就没解决。费多索夫觉得歼-20虽然看起来先进,但这个缺陷让它在隐身方面打折扣,不如美国的F-22那么彻底。
他在采访中强调,这些相似点超出巧合范围,中国可能从俄罗斯技术资料中获益,尽管俄罗斯官方否认任何转让。俄罗斯媒体当时炒作得挺凶的,比如新浪军事和网易的文章都转载了这个观点,说歼-20是山寨货,技术含量不高。
其实这种指控不是头一次,俄罗斯媒体隔三差五就拿歼-20和米格-1.44比,早从2015年就开始了。
那年俄罗斯就有人说歼-20抄袭米格-1.44的设计,但中方和米格设计局都否认过。米格设计局是俄罗斯的航空巨头,成立于1939年,生产过不少战斗机,像米格-25、米格-29啥的。
米格-1.44是他们第五代战斗机的尝试,机身长22米,翼展15米,双发动机,鸭翼布局,但进气道在机腹下方,跟歼-20的侧置DSI进气道完全不同。
歼-20是上单翼布局,米格-1.44是常规布局,从外形上看区别挺大的。歼-20的DSI进气道能减少雷达反射,提高隐身性,而米格-1.44的腹部进气道容易吸入地面异物,不适合简易跑道起降。
技术上,歼-20在2011年1月11日首飞,2017年3月正式服役,到2025年已经批量生产超过200架,形成作战能力。相比之下,米格-1.44只飞了一次,就因为经济危机胎死腹中。费多索夫的指控主要基于外观相似,但忽略了内在差异。
歼-20用的是国产涡扇-10发动机,后来升级到涡扇-15,推力达142千牛顿,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花了大力气,自主研发,摆脱了对俄罗斯的依赖。
早年歼-20确实用过俄罗斯的AL-31F发动机,但那是过渡,5亿美元买设备的说法来源不明,可能是个传闻,俄罗斯国防工业有透露过90年代卖过部分资料给中国,但不是核心技术。
设计缺陷这事儿,费多索夫说鸭翼影响隐身,但歼-20的鸭翼经过优化,结合隐身涂层和材料,雷达反射截面很小。实际测试中,歼-20的隐身性能不错,能在对抗演练中有效躲避雷达。
俄罗斯自己的苏-57战斗机也用鸭翼布局,但进展慢,到2025年才交付少量。费多索夫的观点可能带点酸葡萄心理,因为俄罗斯航空工业在冷战后衰落,资金短缺,项目延期,而中国航空快速发展,歼-20成了亚洲第一个服役的第五代战斗机。
话说回来,俄罗斯航空历史辉煌,米格局生产过6万多架飞机,出口到很多国家。米格-25是他们的骄傲,1970年服役,能飞到马赫3.2,但实际限速马赫2.83,避免发动机过热。
1976年有个苏联飞行员维克托·别连科开米格-25叛逃到日本,让西方情报机构大开眼界,发现米格-25不是想象中的超级战斗机,雷达和航电落后,用真空管技术,燃油效率低,作战半径只有186英里。别连科后来在美国定居,当顾问,揭露了不少苏联航空的弱点。这事儿让苏联丢脸,但也推动他们改进技术。
费多索夫作为老专家,见证了苏联从巅峰到转型,他的话有专业性,但也可能受国家立场影响。俄罗斯和中国在航空合作上挺多,比如中国买过苏-27、苏-35,但歼-20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自主项目,从1990年代的J-XX计划起步,2008年定方案,集成了国产雷达、航电和材料。
珠海航展上,歼-20展示过机动性,鸭翼布局提升了超机动能力,适合近距格斗。相比米格-1.44的失败,歼-20的成功靠的是中国工业积累,不是简单抄袭。
这种指控反映了国际航空竞争激烈,美国也说过中国抄袭F-35,但证据不足。技术借鉴在航空界常见,美国F-15受米格-25影响,苏联也学过西方设计。
关键是创新,中国在歼-20上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减少重量,提高强度,隐身涂层先进。发动机进步最明显,从涡扇-10到涡扇-15,解决了高推重比问题。到2025年,歼-20已装备空军多个单位,进行编队训练,实战能力强。
总的看,这事儿是老生常谈,费多索夫的指控站不住脚,歼-20是中国特色的第五代机,代表中国航空崛起。俄罗斯航空虽有底蕴,但经济制约发展,苏-57产量少。未来,中俄合作可能继续,但中国越来越自立。航空技术日新月异,谁掌握核心,谁领先。费多索夫那种观点,更多是历史遗留,现实中歼-20已证明自己。
米格局现在并入联合飞机公司,专注米格-35出口,米格-41概念在2025年要试飞,但进展不明。相比,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稳步前进,歼-20升级版可能用更先进发动机。
设计缺陷?每个飞机都有权衡,歼-20平衡了隐身和机动,实战中有效。5亿买设备的事儿,可能是误传,中国早就不靠进口核心了。
话说航空发展靠积累,中国从仿制到创新,花了几十年。俄罗斯从苏联遗产吃老本,但创新慢。费多索夫见证了变化,他的批评或许提醒中国别松懈,但也暴露俄罗斯的焦虑。歼-20服役八年,数量多,性能稳,国际上认可度高。俄罗斯专家的酸话,听听就算,关键看事实。
米格-1.44的教训是,技术好也要有钱支持。俄罗斯90年代经济崩盘,项目黄了。中国经济起飞,航空投资大,成果明显。费多索夫退休后,俄罗斯新一代专家可能更务实,合作多于指责。中俄关系复杂,但航空领域有互补。
最后,这类争议推动技术进步,大家都想领先。歼-20不是终点,中国还有歼-35啥的在研究,真实情况是,各国航空都互相学习,创新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