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一年,围绕皇位继承的激烈斗争进入了新阶段。太子胤礽,这位一度最接近帝位之人,最终因涉嫌谋反,被降为庶人,永远软禁。此前,老大因建议康熙除掉胤礽及“魇镇”事件,违犯了皇帝的底线,成为最早出局的一位。紧康熙借议举太子之机,对八爷展开清算,使其彻底失去争储的资格。至此,三个主要竞争者都先后被淘汰,而引发胤礽落败的,却并非表面上那些明争暗斗。
实际上,导致胤礽败北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盲目信任了身边的人,听取了错误的谋划。为牵连十三阿哥,胤礽按照亲信司马尚与黄体仁的计策,指使他人暗杀郑春华。正是这起暗杀计划的泄露,使得看似毫不知情的四阿哥获得了“百官行述”的情报,借机设局,最终把太子与任伯安往来的信递交康熙,为太子彻底失势埋下隐患。胤礽由此步步被动,继而酿成那场注定失败的兵变。
司马尚与黄体仁一直是胤礽最为倚重的心腹。他们在太子复位后,将“百官行述”交到太子手中,让他有能力掌控大臣和官员。太子采取建议,谋划暗杀和利益交换,一步步推进,却难以察觉其中的巨大风险。这些建议看似帮太子铲除隐患,实际却将他推向深渊。郑春华是否存活,于太子的地位已无太大实质性影响。康熙早已当众认定太子只是受“魇镇”影响而一时失态,对郑春华之事选择了宽容定论。太子本无必要再纠缠,否则极易坐实其动机,使自身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康熙保留郑春华性命,某种程度上也是试探和设局。郑的生死本无碍大局,另此举为太子设下囚笼,看他是否会再度行差踏错。倘若太子自律,安于现状,亦非没有转机。但康熙自知,胤礽难以改性,因此那道“复位”命令,只是出于安定朝局,以及为自己留名的考虑。太子继续谋算暗害郑春华,无异于自陷险境。司马尚与黄体仁的参谋,不是雪中送炭,反而是火上浇油。
事实上,司马尚和黄体仁过往的多次建议,都曾让太子深陷泥潭。国库银两亏空案中,二人先建议让老四负责讨债,再主张靠卖官鬻爵弥补亏空。这一切很快被八爷利用告发于康熙,虽未立即使胤礽丢官,却令皇帝对他失望,埋下了更换储君的念头。其实太子完全可以选择主动向康熙请罪,以权威身份协助追银,既能自证清白,也能保全威望。他偏听偏信下属,迷失了本应具备的政治智慧。
刑部冤狱事件中,太子同样受到连累。张五哥一案暴发后,司马尚和黄体仁以筹措太子“应急用钱”为名,行腐败敛财之实。本意是为太子“分忧”,本质却不过是借机自肥,把太子拉下水。大清吏治之腐败无所不在,但明目张胆行险,终为他人所乘。康熙以此着手清查刑部,也因此给了八爷党可乘之机。权力斗争的残酷在于,每一个漏洞,随时可以成为致命一击。
胤礽团队一而再再而三把他推向险途。在收到康熙退回的与任伯安往来之信时,本有可能停手示弱。但在司马尚等人的极力鼓动下,最终决定孤注一掷,策动逼宫。那次会议上,司马尚鼓吹以“玄武门之变”为鉴,步李世民后尘,并信誓旦旦地许诺七成胜算。康熙老谋深算,很难被如此粗陋的计策所中。精于权谋者,怎会没有预案与防守?实际上,胤礽自知无胜算,多年的太子经历,使他比任何人更明白身处何局。
胤礽之所以铤而走险,与其说是出于希望,不如说是无望之下的挣扎。他害怕的不仅是身死,更是失势。长年浸淫权力中心的经历,让他无法忍受再度贬黜的羞辱。哪怕明知必败,在心腹的怂恿下,凭着最后的倔强作出孤注一掷。
最终导致胤礽覆灭的,并非康熙的刻意设局,也非其他皇子的明争暗斗,而是身边两位心腹一步步将他引向深渊。用人失当,是太子致命的短板。有远见的领袖懂得善用下属,平庸的领导者则被亲信所误。很遗憾,胤礽正属于后者。权力的游戏,不仅考验心机,更考验识人用人的智慧。这一切,注定了他的结局。
(卿心君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