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连续高温警报的夏天,你是否也注意到一个奇特现象:快餐店里坐满了不消费的老人?他们或聊天、或打牌、甚至脱鞋躺卧,商家无奈劝阻,顾客皱眉绕道......这究竟是谁的错?
高温下的"商业空间争夺战"
山东聊城肯德基店内,老人们聚集成群却无人点餐;江西吉安华莱士门店,喇叭循环播放"这里不是老年活动中心";重庆地铁站内,自带小板凳的纳凉大军挤占通道......今年夏天,类似场景在全国多地同步上演。
商家算了一笔经济账:一家快餐店因老人占座每月损失超1.2万元,相当于净利润的15%。顾客则抱怨就餐体验直线下降:"带着孩子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而老人们也有苦衷:"家里电扇吹的都是热风,实在熬不住才出来"。
空调争夺战背后的公共空间缺失
表面看是老人与商家的矛盾,实则暴露出城市公共纳凉设施的严重不足。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近30%生活在无空调环境。而对比日本东京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避暑中心,我国多数城市的纳凉点覆盖率不足需求的十分之一。
江西金川镇政府工作人员坦言:"这几天气温39度,老人们走到有空调的地方就想歇脚"。当基本的避暑需求无法在家满足,商业空间自然成为救命稻草。这不是简单的素质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短板。
破解困局需要多方协作智慧
短期来看,借鉴重庆、合肥经验开放防空洞、延长社区中心开放时间是可行之策。有商家尝试设置"爱心歇脚时段",既保障经营又体现社会责任。但长远必须建立分级纳凉体系:政府主导建设基础避暑点,企业参与共建共享空间,社区完善适老化改造。
这个夏天给我们上了一课: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气象数据上,更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中。当银发族不得不"蹭"空调时,该反思的不是个人品德,而是整个社会的温度调节系统是否出现了故障。毕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