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地一声,易拉罐拉环被扯开的清脆声响在和平饭店金碧辉煌的大堂里格外刺耳。网友小王眼睁睁看着服务员把超市卖三块钱的可乐倒进雕花玻璃杯,冰块碰撞的声响像在嘲笑他的钱包。账单上明晃晃写着"可乐:50元",他捏着发票的手直发抖:"这够俺在老家买三斤五花肉啊!"
黄浦江边的百年老店确实气派,水晶吊灯能把人影子照出三个重影。穿燕尾服的服务生弯腰角度都像用量角器比划过,可这年头谁还吃这套?有网友调侃:"在这儿喝可乐得配金吸管吧?"更绝的是自带酒水要收300块开瓶费,网友算过账:按这算法,开瓶师傅拧瓶盖的手艺比老中医推拿还金贵。市监局的回应更让人哭笑不得——这叫市场调节价,翻译成人话就是"明码宰客"。
外滩的霓虹灯照在和平饭店的青铜旋转门上,映出个魔幻现实主义的价目表:猪油炒饭138元,咖啡150元,可乐50元。要知道马路对面便利店,同样的铝罐可乐正搞促销,三罐捆一起才卖八块五。有上海老克勒摇头:"阿拉小时候国际饭店喝咖啡也没这么离谱。"现在倒好,可乐都喝出奢侈品的感觉了,不知道的还以为里面泡着金箔呢。
服务员端着镀银托盘走过,杯壁凝结的水珠倒是和超市冰柜里的一模一样。区别在于这儿擦手的毛巾都带着古龙水味,电梯里碰见的可能是个戴百达翡丽的富豪。可要说成本,调酒师又没往可乐里兑茅台,冰块也不是南极空运来的,50块钱到底贵在哪?网友神总结:"三块买糖水,四十七块买'我在和平饭店'的朋友圈定位。"
深扒这栋1929年建成的文物级酒店,故事比可乐气泡还多。当年杜月笙在这儿谈生意,现在网红来拍vlog,本质上都是花钱买场子。有经济学者分析得透彻:"你当是买饮料?实际是租用每小时上千元的空间使用权。"就像电影院爆米花为什么死贵,人家卖的不是玉米粒,是俩小时的沉浸式体验。只不过和平饭店把这套玩到了极致——连可乐都成了入场券。
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打工族哀嚎"半天工资不够喝瓶肥宅快乐水",富二代却觉得"50块连服务费都不够"。最绝的是某博主实地测评:坐在大堂点可乐,果然看见服务生从后厨拎出整箱超市同款。评论区瞬间变成大型行为艺术现场:"建议下次自带开瓶器,就说这是医疗器械""往杯子里扔个硬币,让服务员表演个许愿池"。
这出荒诞剧背后藏着更扎心的现实。五星级酒店的酒水定价早就是公开的秘密,只是这次撕掉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就像网友说的:"人家明码标价,又没拿枪逼你喝。"当我们在吐槽50块可乐时,其实是在纠结阶级差异的残酷隐喻——同一罐糖水,在不同场合就有了云泥之别的身价。这年头连快乐水都分三六九等,喝的不是饮料,是赤裸裸的身份认同。
和平饭店的电梯还在上上下下,载着不同故事的客人。顶楼套房的客人可能觉得50块可乐是零钱,门口拍照的游客却要精打细算。有经济学者算过笔账:按大堂每平米40万的房价折算,坐那儿喝一小时可乐,场地成本确实值这个价。但老百姓哪管这些弯弯绕,大家只认一个死理:三块钱的快乐非要卖出轻奢价,这泡沫比可乐气泡还容易破灭。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