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钻石这个东西,本质上就是一场关于“值不值”的心理游戏。三十亿年前的地心熔炉,熬出来的天然钻石,遇上了中国实验室里一星期就能“种”一颗的新贵,这场较量,比美国大片还刺激,只不过主角都是石头。
天然钻石的地位,正在被实验室钻石一点点蚕食。
过去,天然钻石撑起的是奢侈、稀有、恒久的神话。戴比尔斯那句“钻石恒久远”,洗脑了几代人,把小小一颗变成了全世界无数人的爱情符号。可现在,靠技术进步,实验室里“种”出的钻石已经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你试想,一块化学成分、视觉效果和天然钻石一模一样的石头,只需天然钻石十分之一的价格,年轻人会怎么选?
数据显示,如今全球每卖出四颗钻石,就有一颗是实验室出产的。十年前人造钻石不过是小透明,现在已经占了全球需求25%。最大赢家是谁?中国的实验室,没有之一。实验室钻石不仅产量猛增,成本还持续走低。一颗订婚戒指大小的钻石,最快一周就能“长”出来,还不是最便宜的时候。这样下去,天然钻石这锅“高贵稀有”的老汤,味道还熬得住吗?
有人嘀咕,说实验室钻石就是大工业流水线上的批量货,真没那味道。但细心一看,化学成分和天然钻石完全一样。靠肉眼,谁分得清?当年轻人愿意花更少的钱买到“外观相同”的东西,这已经不是“假冒伪劣”,更像是技术革新下的新常态。
天然钻石行业正走进冬天。最新的数据挺扎心。2022年5月,一克拉的天然钻石还能卖到6819美元,现在跌掉了三分之一。钻石价格指数直接腰斩。以前钻石公司风光无限,现在一个个愁得头发都要掉光。戴比尔斯自己砍掉了2025年的生产计划,母公司干脆考虑甩卖,价格只有去年估值的一半。Gem Diamonds更惨,裁员五分之一,高管无奈降薪,公司市值从2007年上市时的5.5亿英镑,蒸发到只剩790万英镑。这不是剧本,这是现实。
明面上看,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实验室钻石来势汹汹,抢了“新婚情侣们”的钱包。库存卖不动,天然钻石公司只能咬牙降价。厂里老员工都开始盘算着,这么下去自己还能再干几年。
现在的钻石行业两派互杠。一派觉得,新旧并存没问题。有人说,实验室钻石让以前买不起的人也能“玩一把钻石”。今天花几百块买对耳环,明天换成订婚戒指,生活多点乐趣,没毛病。但另一派则直接开骂,实验室钻石就是“寄生虫”,靠砸成本、压低价格活着,目的是要把天然钻石挤死。
有趣的是,这不是第一次技术和传统短兵相接。想当年数码照相冲击胶卷,手机革了座机的命,现在轮到了钻石。只不过,钻石公司还没找到熟练地反击办法。就像贝恩公司的奥利亚·林德说的,天然钻石很难再回到以前那样高不可攀,哪怕价格不至于崩到底,“高点已经过去”。加拿大皇家银行的本·戴维斯分析得更直接:想涨价?只能少开矿,少生产实验室钻石,加大广告投入。你品,这和奶粉价格战、白酒抢市场,有什么两样?
世界钻石交易所联合会的约拉姆·德瓦什则掏心掏肺地喊话。他觉得全行业都得一起砸钱做广告,让大家记住天然钻石有多奢侈、多稀罕。可问题来了,就算全世界媒体联动,只要肉眼分辨不出,稀有这根护身符还能保多长时间?再者,年轻人关心的是性价比,而不是“传代不传代”。你说能代代相传,怕是刚买回来就被科技淘汰。
从全球格局看,这场冲突背后的赢家最有趣。美国和欧洲的老牌公司还在办公室里开紧急会议,中国的实验室已经一边加班,一边数钱。实验室钻石成本越低、产量越大,天然钻石出口国的压力就越大。这一传统一旦破防,相关产业链还会继续受冲击。钻石,不再是南非、俄罗斯、澳大利亚这些传统巨头的专利,产业链环节全在中国手里。谁能想到,钻石行业的“卡脖子”问题,会被中国彻底颠覆?
天然钻石与实验室钻石的大战,还远远没有结束。有钱的继续追求稀罕,消费理性的追求实惠,品牌开始强调故事,实验室主打变化快,每分每秒都在重写规则。大浪淘沙,谁能笑到最后,看得不只是产能和技术,更是人心和观念。
一颗钻石有多贵,不靠深埋地底的年头,靠的是市场的认可。承认现实吧,“三十亿年地球的浪漫”,正被一星期产出的工业速度改写。
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们根本懒得问钻石是哪来的,只在意它能不能戴出去不掉面子。
谁能告诉我,这不比看宫斗还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