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挺棘手的吧?一年罚了将近一个亿,董事资格卡了两年多没批下来,还能把几百亿不良信用卡资产打折甩走,这一连串操作,广发银行是怎么做到能让大家一边看热闹一边捂着钱包叫好或者感叹?说实在的,银行这行不新鲜,吃瓜群众也见惯了风浪,但这一锅锅事儿,细品起来,还真有点人间清醒的味道,仿佛一出职场悬疑剧,还没到最后一集,大家都想知道剧情咋发展。
敢问,银行不是本该风平浪静、稳如老狗么?怎么这两年广发一下子“出圈”,不是罚单在飞,就是董事席位悬空,最后还走上了甩卖不良资产的“高端黑”操作?你说,这是行业常态还是谁家命那么硬?一切背后,到底是数据一个劲地报不对,还是风险管理成了防火墙上的砖头?这故事里,是“杯水风暴”还是隐匿着让人头大的结构问题?大家都想知道,银行这么大一盘棋,到底哪里出毛病了。
先说这罚单满天飞,惹得人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广发的尴尬。这一年,挨了三十八张监管罚单,累计罚款快一亿,光总部就顶上一块大饼,其它分支也接连上场。主角干嘛了?数据报送不合规、贷款管理马虎、票据业务审查走形式、贷前贷后两边空档等,基本把银行该踩的坑都玩了个遍。哪怕你对金融行业一知半解,看着这些问题,也能发出“这也太松了吧”的呐喊。说白了,就是流程没标准,内部没人真正搞清楚资产风险怎么控制,业务合规成了“形式主义”,把严谨当成了摆设。
说起理财子公司,也难逃一劫。广银理财开业没两年,监管检查一来,发现投资运作、数据管理也都“高端随意”,消息登记慢半拍,这一罚就是一千多万。你不能不佩服这个体系,风险和问题就像打地鼠一样冒出来,监管部门恨不得把罚单都做成流水线。
别光盯着罚单,董事席位也是一部连续剧。说实话,这银行董事变动的频率,可能快赶上部分互联网公司的人事调整了。你看,中信信托派驻的戴家凯,三年前当选董事会成员,字面上是掌控风险委员会的主力,可偏偏他的资格每年都没过审批,三年下来是“名字在,人在外”。叫什么?名副其实的“悬空董事”。到了上一届董事会结束,资格还是没批下来。现任董事王兵,也就是理财子公司的老大,在广发也经历了这个无解的循环——资格批不下来,会议进不了,责任担不上,职位悬着。最近新当选的独立董事李德峰,也是等批复等到花儿都谢了。董事会都没新人能坐得住,人员流动比内存还高,任职批复像嵌在墙里拿不出来的钉子,每年都有新剧情,这么一折腾,到底谁真的在管这家银行?
你说这事稀罕吗?其实不少银行都有董事资格卡壳的情况,但广发这批董事接力赛式的“卡点”,还真少见。原因嘛,官方不会多说,但想来也就是各种审批流程绕来绕去,监管政策、股东博弈——就像过家家,谁先点头,谁再批复,大家都往前推一推,最后就是无解的僵局。中信信托作为二股东,提名董事换了好几茬,都是“干了两个月说再见”。你跟着董事席位数数,都快成了年年新桃换旧符的传统节目。
说到这里,又忍不住感叹,这银行本身就是资本、政策双重约束的公司,股权集中,头部大股东稳得很,谁家能做主,还真是个谜。最大股东中国人寿国寿股份占了小半壁江山,二股东中信信托也是势力不小,国家电网、财政部、江西交通投资集团也都分得一杯羹,前十大股东一块饭吃得利落,要怎么排位置,已经不是你我能随便插嘴的了。你要是真想弄明白谁在管事,可能还得穿越进会议室听听大家吵架,才知道个中门道。
再把镜头拉远点,看看信用卡业务。数据摆出来一点不含糊——截至去年底,广发出了1.23亿张卡,欠款余额近四千亿,信用卡不良率2.19%。对比同行,还挺低调,“平均值都比咱高”。但这低不良率掩盖了什么现实?看看转移资产的折扣率,前十一期不良资产包原始金额316亿,成交价只跑到18.72亿,平均只有5.92%的折扣,直接是“白菜价盛宴”。你要说银行不良资产到一定规模就得甩,合理;要是每年都拿五六折甩卖,业界都要琢磨,广发是不是不想扛了?这些包里到底都有什么料?每年这么甩,能不能说明真实坏账压力其实更大?资产清收靠销而不是管理,银行到底走向哪儿了?
有一说一,业内不是没甩过不良资产,但折扣率做到0.59折,就像ktv里一场低价大甩卖,着实辣眼睛。对银行来说,这手术刀式去除坏账,短期内似乎能给财报“美颜”,但长期来看,信用卡业务再这么挥霍下去,坏账率只会是个往上蹦的数字。别忘了,信用卡投诉量占所有投诉八成以上,大家用着广发信用卡,未必都能心安理得地睡大觉,利息、费率和积分一摞问题都没解决,后面还要继续摊。
讲真,这场信用卡清收大戏,表面上是银行挤掉坏账,背后却是行业转型的阵痛。广发一边在年报里强调放弃新增发卡、专注存量经营,另一边又加速清收不良资产,业绩压力下的“自救”,已不是秘密。去年净利润同比少了4.58%,收入也下滑;资产总量能排进股份行第九,还稳得住,但这一稳是不是也是靠加速处理包袱才换来的?数字有时候看着好看,但背后都在问,“是不是快摊牌了?”
再讲点大家容易忽略的事。外部ESG评级那一栏,广发因为没上市,连评级结果都没有。但行业同类公司ESG普遍可圈可点,像招商、兴业都拿到了最高评价。对银行来说,这ESG不是花架子,“消费者金融保护”就是核心议题。你要说广发客诉量低于同行平均,表面上光鲜;但实际上是统计口径还不统一,广发只是只报监管渠道投诉,其他家都把全渠道投诉一股脑儿拿出来说,所以这数据也是“雾里看花”。如果全口径统计,广发每年投诉量也能突破几万宗,信用卡领域依然是主力军。这说明什么?说明信用卡背后的服务和产品体系其实还有不少问题要啃,行业里谁家都一样,不用太装。
说到这,银行的一系列操作,从罚单,到董事资格,再到信贷业务和信用卡甩卖,每一项都把内部管理和外部压力放大了一遍。监管层级不断提高标准,银行必须跟上节奏,不然就是罚单如雨;董事席位的不合规和流程卡壳,其实映射的是监管与股东之间的博弈;清收不良资产的力度加大,不过是业务转型和风险控制的一种应激反应。每一环节都能让做人事的、做风控的、做战略的都头疼。没办法,银行的江湖,从来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平淡。暗流涌动、表面光鲜,内部逻辑复杂得很,真正懂得看的,怕是只有那些在内部斗争和流程审批里游泳过的人才清楚怎么回事。
有些人也早有预料,这种“罚钱+清理坏账+卡资格”的三重奏,其实就是银行业变革里的必经关口。一方面业务越来越细分,监管也越来越“火眼金睛”,稍有疏忽就是大额罚单;另一方面,大股东和中间管理层对董事席位的控制,也注定了谁都不轻松。你要是混了几年,干脆在银行里练出来呼吸暂停,不然一天到晚各种批复等得人心慌。遇上这些事,银行的高管和员工估计都想叹气,“今年还要等谁批资格?这个坏账包多大能甩出去?”
本质上,这些表象背后还是一个老问题:商业银行怎样才能把合规和管理做实,又能让创新和灵活不被堵死?业务扩张快,审批流程更慢,坏账堆高就得强力清收,董事资格卡死就得协调股东和监管,三大阵营大招频出,谁都不敢掉以轻心。银行的“隐形战线”,就是流程、合规、资产三者的不断游戏。说白了,就是谁能在监管夹缝里“生存”,谁家能在资产回收里少丢点钱。
现在广发银行的路怎么走?业内能不能破局?客户和市场要不要继续信任这抠搜的信用卡甩卖?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没事了,银行本就这样,罚完整改更稳;有人说这风险一天不解决,就总像脚底下的刺,一不小心就扎个跟头。至于谁能给出答案,还得等剧情发展。
你怎么看广发银行这段魔幻的历程?信用卡坏账甩卖会不会是行业新风向?是否该对高管审批流程、合规管理再多点宽容?还是说,这一切注定得靠硬核制度和严格监管踩住?评论区等你放大招,说不定你的一个观点,就能引爆新一轮金融圈的热辣讨论。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