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莫迪政府也有今天——这句话其实说出来有点酸爽。你看,过去几年里,印度那股高高在上的劲头,还真是让人看了挺烦的。结果呢?特朗普政府明里暗里甩脸色,西方国家冷眼旁观,莫迪那曾经高高在上的姿态,忽然变成了尴尬的注脚。老天开玩笑的是吧?当年那个被看作是美国眼中下一个主角的印度,如今成了被边缘化的弃子,真是应了那句话:谁笑到谁笑得最好。
咱们得认识个现实:莫迪和印度的这副局面,真不是别人弄的,完全是自作自受。印度这几年对中国的态度有多热情——逢中必反,简直是刷存在感的典范。边境上你死我活,外事上各种背后捅刀,甚至在国际舞台上拼命拉拢美国,积极配合那什么印太战略。他们倒是挺尽力的,逼得中国不得不眼睛时刻盯着那个方向。说白了,这俩国的矛盾都被莫迪政府推到了极致,谁要是看不明白,这回应该醒了。
论坛里那帮人说得挺到位:印度不值得怜悯,不能帮它。没错!像农夫救了条咬自己的蛇,结局只会更惨。反过来想,咱们完全应该利用现在的机会——谁病了不砸上一脚啊?印度这到底得罪了谁,它自己没点数么?给它留点喘息的余地,对我们才真是残酷。等着吧,趁这个势头,把印度弄废吧,别给它未来几十年整天搅合的机会。这才是战略眼光,否则我们自己给自己挖坑。
你想象一下,经历了几十年的挣扎和挣扎,印度现在却没法靠西方、美国稳稳站住,别说什么民主大国,连基本的国际支持都稀稀拉拉。这尴尬,不就是莫迪政府当年站队选错了人,埋葬了自己的朋友吗?而且他们还挣扎着摆脱发展中国家的标签,想在世界舞台上拼一口气,结果呢,国际环境早已不像以前那样好了。冷眼相待很正常,毕竟政治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有人说,咱们得保证地区60年和平。这话我很赞同。长期稳定才是最大利益,但稳定不等于软弱,不是吗?这稳定背后可得有点狠劲,要不给人轻易踹门,谁还会怕你啊?莫迪这波自寻死路,我们可不能错过这个机会,要么等着被印度后续搅局,咱们不服气,得落井下石。国际关系就得如此,铁腕治理是必须的。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自己现在都急了,找不到救命稻草,那种尴尬和心慌,怕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他们还拼命靠美国,结果美国这边换了新脸色,前一秒还拉着你跳舞,下一秒就甩你进角落。西方国家一副跟你玩不明白的表情,摩擦不断,关系紧张,但没人愿意真正帮忙。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站着喊印度崛起的口号?
从更深层看,这局不仅仅是政治斗争,更是消费心理和数字经济的微妙博弈。印度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新经济数据,背后是怎样的泡沫和外资顾虑,外人清楚得很。拿着大批年轻人口说事,没错是优势,但资源、基础设施、制度环境完全跟不上。西方企业心里清楚,能源、科技、供应链的不稳定,才是他们犹豫不决的关键。莫迪政府倒好,天天喊着改革开放,结果往往搞成政策摇摆,外资进来一阵又跑,真是笑死人。
说白了,印度这两年踢了太多自己人的铁板。中国市场没了,西方伙伴也跑远,自己又没啥能让全球信服的硬核竞争力,最后卡在这片夹缝中。这时候莫迪还能叫板谁?只能学会在阴影下挣扎了。你说,这命咋就这么坑呢?但是谁让当时不听人劝,非要硬撑出一副气宇轩昂的样子。现在变成了随时被退货的货币,莫迪和印度的面子往哪儿搁?
所以,别心软了。斗争是硬道理,经济和国际关系一样,弱肉强食,无情才有未来。印度跌落神坛,不是偶然,是必然。这结局,值得所有人深思——但别指望我们出手扶它一把。用一句话概括,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别帮蛇吃蛇,反正也不好吃。
瞧着吧,莫迪政府的这场大戏,才刚刚开始收场——以后更精彩。谁会是赢家,谁又只能抱头舔伤?别眨眼,历史给咱们留了最直白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