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农商行股权拍卖现罕见流拍!国资溢价28%挂牌8.3亿股权竟无人接盘
8.3亿交易搁浅,严苛条款成拦路虎
高门槛狙击买家?杭州银行股权罕见流拍
国资溢价叫卖遇冷,余杭农商行股权寻新主
连续四年高增长的银行股权为何流拍
杭州资本圈近日上演特殊一幕:评估值6.48亿的优质银行股权,国资方挂出8.34亿高价却遭遇流拍。7月18日,阿里资产处置平台显示,杭州余杭金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余杭农商银行8175.26万股(占总股本5%)结束竞价,全程无买家报名。
这笔股权按每股7.93元评估,起拍价却高达10.21元/股,较评估值溢价28.75%。更令人意外的是,该行2024年末每股净资产达11.05元,高于起拍定价。作为杭州本土头部农商行,余杭农商行2024年实现营收51亿元(增长15.29%)、净利润18.31亿元(增长13.58%),连续四年保持双位数业绩增长,资产规模已达2723亿元。
竞买条款被业内称为"五重过滤网":竞买人需连续两年盈利、净资产占比超30%、股权投资不超净资产50%、区域限定余杭或临平企业,且符合"两参一控"监管规则。杭州某私募基金合伙人透露:"区域内满足全部条件的企业不足10家,而符合条件者基本已完成金融资产配置。"
市场冷遇背后存在三重现实逻辑。首先是估值认知鸿沟。杭州余杭金控于2010年前后入股成本约每股2元,按当前净资产测算已增值5倍。国资挂出8.34亿元价位,相当于在原始成本基础上再溢价4倍。某证券分析师指出:"卖方期待资本溢价红利,买方却在权衡未来收益空间。"
其次是严苛条款制约。浙江产权交易所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省内金融股权交易中,附带区域限制条款的项目流拍率达67%,较无限制项目高出41个百分点。前述基金合伙人补充:"净资产占比与投资额度双限制,直接封堵财务杠杆操作空间。"
最后是行业转型期观望。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商行平均不良率1.48%,较上年上升0.12个百分点。虽然余杭农商行不良率控制在0.88%的优异水平,但投资者对区域银行未来盈利模式存在顾虑。正如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报告所言:"县域经济动能转换期,农商行需平衡存量业务与新增长曲线。"
参考近年类似案例,市场调节机制正逐渐成熟。2023年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成交的某农商行股权项目,经历两次流拍后第三次降价12%成功交易;同年"中粮系"出清徽商银行股权,历经三轮报价达成协议。此次流拍可能开启价格重估窗口,金控领域资深律师陈明(化名)分析:"大宗金融资产交易往往需要买卖双方多轮博弈,首拍流标不等于资产贬值。"
值得关注的是,余杭农商行主要股东除国资外,还包括老板电器、西湖零部件集团等实体企业。该行近三年现金分红率稳定在26%-28%,2024年股息回报率约4.1%,在同类银行中表现突出。浙江金融智库研究员指出:"具备持续分红能力的银行股权,待估值预期趋同后仍是重要配置资产。"
这场看似意外的流拍,实则是区域金融资产定价机制优化的注脚。当国资保值增值诉求遇上市场理性估值,当传统银行业的稳健基本面对接经济转型期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的天平正在寻找新的平衡支点。规范透明的交易平台与多元参与的买方市场,终将为优质金融资产搭建更畅通的流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