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同志,作为宁都起义的独一老上将,曾忠实地服务于刘伯承、邓小平等将领长达13年。他先后辅佐过贺龙、刘伯承、陈毅、徐向前、彭德怀、叶剑英等六位元帅,共计30年,堪称我军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参谋长,其事迹在军史上堪称独一无二。
李达同志,一生征战沙场,事迹传奇,备受尊敬。他的功绩显赫,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节操;他淡泊名利,专心致志于军事理论的深入研究,精于军事指挥之道,注重实际行动的效果;他品行端正,在多次政治风云中经受了生死的磨砺,为革命事业竭尽全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其风范流传千古,成为美谈。
李达将军仙逝之际,卓琳同志前来致以哀悼,她代表邓小平同志深情地表达:“李达同志堪称最杰出的参谋长!”
不问名分,专注工作
李达是一位默默耕耘、不问世事荣辱,一心专注于工作的人。
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他已身兼红二方面军与援西军两军参谋长之重任。然而,随着援西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他最初仅被任命为参谋处长,而参谋长一职则由倪志亮接任。倪志亮尚未履新之际,李达实际上已以参谋处长的身份,全权履行参谋长的职责。直至1938年12月,倪志亮被调任晋冀豫边游击司令员,李达方才正式接任参谋长一职。在那段逾一年的光景里,他始终保持沉稳,未曾有过情绪上的起伏。1943年9月,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前往延安,李达遂兼任太行军区司令员。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指挥部队在诸多战役和战斗中取得了辉煌胜利。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李达毫不犹豫地重返军区参谋长的岗位。1950年2月,西南军区成立,李达出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到了1953年4月,中央军委将他调往朝鲜,担任志愿军参谋长,他依旧二话不说,即刻赶赴朝鲜履行职责。1958年5月,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李达不幸遭受不公正的批判,被免去了国防部副部长和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职务,仅保留上将军衔,并被调至国家体委担任副主任。面对个人的荣辱得失,李达选择将其置之度外,一到国家体委便全身心投入工作。
不许打士兵
李达,昔日由旧军队起义而来,却早已在灵魂深处融入了人民军队的血脉,成为一名卓越的指挥官。他不仅以身作则,将士兵视如己出,对于旧军队遗留下来的不良作风,更是严格整治,毫不姑息。
1941年的某个清晨,李达于驻地内一座古庙内召集一二九师司令部的全体干部举行会议。他面容凝重,平日里常挂的笑容已然不见,使得会场的氛围变得异常紧张。
“然而,随营学校的教员孙烈竟对马夫施以暴力,致使马夫口鼻出血。此行为已触犯法律,必须立即将其送交军法处,予以严惩!”
孙烈静默地站立于队列之中,听闻此言,他缓缓低下头颅,迈出坚定的一步,毅然离开了队列。随后,两名战士上前,将他引领至一旁。
孙烈,出身于国民党旧军队,李达对他颇为了解。在孙烈被囚禁于军法处期间,李达特地前去看望,对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帮助与教育。孙烈深受触动,进行了真诚的自我反省。目睹孙烈对错误有了深刻认识,李达遂下令释放了他。
此事件令司令部的全体干部均深感震动,自此,会议之后的长久一段时日,干部对士兵的粗暴行为未曾再次上演。
自己完成任务
1943年秋季,面对严重的灾荒困境,太行军区发出指令,要求全体机关干部每人采集5斤花椒叶。这些晒干的花椒叶可被研磨成粉末,随后混合于粮食中食用,以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问题。
太行军区机关设于涉县,此地以盛产花椒而闻名,被誉为“十里香”。然而,在遭遇荒年之际,附近平原上的花椒叶子几乎被一扫而空,唯有远山之上,尚存采摘之机。
在繁忙的指挥战斗与工作之间,李达依然坚持携带小篮子上山。同事们劝慰道:“李司令员,您事务繁重,身体已显疲惫,还是留在山下休息吧。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多采摘一些,您的份量自然不成问题。”李达却坚定地摇头:“如此不可,采摘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我个人的生产任务必须亲自完成,怎能依赖他人?”
李达便在这般情境中,每日于晨曦初露与夕阳西下之际,持之以恒地攀山采摘花椒叶。最终,他上交了总计8斤花椒叶,超出任务量3斤。机关干部们纷纷对他肃然起敬,而驻地的百姓亦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予以赞许。
勿干扰孩童学业
初入大别山,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境况颇为艰难,物资匮乏,衣不蔽体,生活之苦难以言表。即便李达将军一直高度重视的、由司令部值班参谋坚持记录了十余年的《阵中日记》,亦因纸张短缺而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
一日,司令部的数位参谋于一所空旷无人的小学校内偶遇白纸,惊喜不已。他们推测,或许是因师生对我军行踪一无所知,故而避于一隅,特意留下了些许银两,并将这些白纸携回。
“大别山区的经济与文化原本就相对落后,加之国民党的封锁,即便学校有资金,也难以购得纸张。没有了纸张,孩子们便无法继续学业。我们身为人民的子弟兵,理应时刻为百姓着想,无论面临何种艰难险阻,都绝不能让孩子们的学业受到影响。李达的这一番话让参谋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遂将纸张悉数归还给了学校。”
如何撰写《阵中日记》?李达指示参谋们搜集现有的《阵中日记》。他拿起一本,在背面试验了一下笔迹,脸上露出喜悦的神色:“瞧,背面也能书写,那就用这些旧本子继续记录吧。”
这些两面密密麻麻书写着文字的《阵中日记》,至今仍珍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目睹这些珍贵文献,人们不禁回想起大别山那段充满艰辛的岁月,以及刘伯承、李达两位将领对孩子们深切关怀、重视教育的一片赤诚之心。
决不能小看厕所
李达的众多老战友与老部下均铭记于心的一点是:他对厕所的重视程度令人难以忘怀。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即便行军作战的节奏紧迫,李达亦不忘在部队安营扎寨之后,亲自率领司令部的各位处长深入各部队的驻地进行巡视。检查的项目中,有一项便是亲自查验厕所是否已经挖建。在部队启程之际,他还会再次前往查看,确保那些临时搭建的厕所中的茅坑已被妥善掩埋。
“看似简陋的厕所,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能提升军威,亦能损害军威。检查厕所并非仅仅是关注环境卫生,更可以揭示我们的工作作风,洞察部队的生活与健康状况。”
自建国伊始,我军官兵便迁入营房,并配备有了标准化的厕所设施。李达在视察部队时,依然会对厕所的卫生状况进行严格检查。1953年3月,他莅临贵州军区,对部队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他注意到众多连队的厕所卫生状况不尽人意,于是便将该问题以正式形式提交给了军区领导同志,引起了高度重视。
王振西,李达任副总参谋长时期的秘书,曾回忆道:在李达对沈阳军区和兰州军区进行工作检查时,他总会亲自考察连队的厕所。然而,当抵达新疆军区时,他的检查变得更加细致入微。他强调:“这不仅仅关乎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更关乎党的民族政策的大局,绝非微不足道的小事。”
什么将?芝麻酱
1955年,我国军队引入了军衔制度。在评定军衔之际,李达的妻子张乃一好奇地询问他:“你评上什么军衔呢?”李达沉思片刻后,谦虚地说:“或许是中将,或许是少将,我觉得自己对党和人民的贡献还不够。”不久后,李达因在国防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等职位上的卓越贡献,被授予上将军衔。然而,他对此事始终保持低调,从未向家人透露过自己的军衔。因此,孩子们对父亲的军衔一无所知。女儿就读的学校里有很多军队干部的子女,她听到同学们谈论各自父亲的军衔,便也想了解一下父亲的军衔。一天,女儿问李达:“爸爸,你是什么军衔?”李达愣了一下,随后笑着回答:“小孩子家家的,管那么多干吗?……我是什么军衔?不过是芝麻酱、黄酱罢了!”过了许久,孩子们才从报纸上得知,原来父亲的军衔是上将。
150卢布零用
1961年七月,李达率领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代表团出访苏联,对该国国防体育项目的开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考察。
抵达莫斯科之际,代表团成员李达按照既定规定,由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领取了150卢布,此款作为其个人零用。
正当“三年困难”的末期,我国市场上的日用品与食品均面临极度短缺。本可利用这150卢布为家人购置所需,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达仅以40卢布购得两罐辣椒酱,余下的100多卢布,均在归国前夕悉数退还给了大使馆。
李达,一位地道的陕西人,而陕西人有个显著的习惯,那就是“无辣不欢”。因此,有人推测这两罐辣椒酱很可能是李达自用的。然而,他们的想法并未准确。回到北京后,李达竟将这两罐辣椒酱慷慨地赠予了国家排球队。
如此一来,李达的150卢布零花钱,分文未动,既未为自己,亦未及家人。
忧心之事
1980年1月13日,李达正式获任中央军委顾问,结束了他在副总参谋长一职上的履职生涯。
“若我被委以顾问之职,定当名副其实,不负所托。”对于国家与军队建设的不断进步,他深感欣慰;而对于部分单位和个别人所滋生的不正之风,他亦忧虑不已。
某日,他审阅文件至中途,笔尖顿住,若有所思地询问办公室同仁:“自何时起,奢靡之风、铺张浪费的现象变得如此严重?如何才能有效遏制这种现象?”这些话语,道出了他晚年不断深思的问题所在。
李达常爱援引刘伯承元帅的教诲:“刘帅时常提醒我们,无论官职大小,一声口令足以使万人齐整。然而,你必须牢记,这种权力源于党的赋予,来自人民的信任。你自己并无什么特殊之处,绝不能自满自足,更不能沉迷于虚荣之中!”李达亦钟爱两句古训:“纵览古今无数事,谦逊乃成功之基,奢侈则导致败亡。”他以此自省,并以刘帅的教诲和古训来警示周围的战友。
即便在他病情加重,入院治疗、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之际,他仍不忘就端正党风、纠正社会上不良风气的问题,向中央顾问委员会的领导同志致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