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7-26 07:41 点击次数:199

为啥李世民的二十四功臣中秦琼排在最后?排第一的功臣又是谁?

参考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贞观十七年春,长安城中的凌烟阁里灯火通明。

四十四岁的唐太宗李世民缓缓踱步在这座他亲自下令修建的功臣祠堂里,注视着墙上二十四幅真人大小的画像。

这些画像的主人,都是当年跟随他南征北战、开创大唐盛世的功臣猛将。

阁中分为三层,画像按功勋大小依次排列。最内层是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层是功高王侯之臣,最外层则是其他重要功臣。

每一幅画像都由宫廷画师阎立本精心绘制,大书法家褚遂良亲自题字,李世民更是为每一位功臣亲自作赞。

当李世民的目光掠过第一幅画像时,他不禁想起了那个从小与他一起长大的挚友。这个人不仅是他的大舅子,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政治盟友和军师。

正是这个人的鼎力相助,让他在玄武门前的那个血腥黎明中夺得了皇位。

而当他看向最后一幅画像时,心情却变得复杂起来。画像上的那个人,曾是隋末天下闻名的猛将,手持双锏纵横天下,被誉为"山东第一好汉"。

可如今,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却排在了功臣榜的末尾......

【一】太宗建阁怀旧臣,二十四像话沧桑

时光回到贞观十七年的早春,大唐帝国已经建立了十七个年头。

这一年,李世民刚刚过完他四十四岁的生日,正值壮年的他却开始频繁地怀念起过往的岁月。

这种怀旧的情绪并非无来由。就在这一年的年初,伴随李世民多年的重臣魏征因病去世,这让李世民深感痛惜。

魏征的离世如同一个信号,提醒着李世民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老臣们正在逐渐老去,有的甚至已经永远离开了人世。

李靖已经七十二岁高龄,房玄龄和高士廉也都年近七十。

殷开山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在征战途中病逝,连李世民登基都没能看到。这些人都是李世民从微末时就追随他的老兄弟,如今物是人非,怎能不让他感慨万千?

于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李世民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皇宫内修建凌烟阁,将那些为大唐建立和兴盛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的画像绘制其中,以示纪念和褒奖。

凌烟阁的选址很有讲究,位于皇宫西南的三清殿侧。这里不仅地理位置重要,更是李世民经常路过的地方,方便他随时前来瞻仰缅怀。

阁内的布局更是经过精心设计,分为三层:前一层画的是功勋最高的宰辅大臣,中一层画功勋卓著的侯王,后一层画的是功勋重大的其他功臣。

这种分层的安排并非随意,而是严格按照古礼"君南臣北"的原则,所有画像都面北而立,象征着这些功臣永远朝向君主。

接到绘制任务的是当时最著名的宫廷画师阎立本。

经过数月的精心创作,二十四幅功臣画像终于完成。每一幅画像都栩栩如生,仿佛这些功臣们还活着一般。

大书法家褚遂良负责为每幅画像题字,而李世民则亲自为每一位功臣撰写赞语。这些赞语不仅概括了每个人的主要功绩,更体现了李世民对他们的深厚感情。

当凌烟阁正式落成时,李世民亲自前来查看。从太原起兵到统一天下,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有这些人的身影。

李世民建立凌烟阁的初衷,表面上是为了怀念功臣,实际上却有着更深层的政治意图。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天下人,大唐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朝廷,跟随明主必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对于稳定朝廷、激励后来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长孙无忌凭何立榜首,布衣之交定乾坤

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赵国公长孙无忌。这个排名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争议,因为朝野上下都知道,长孙无忌确实配得上这个位置。

长孙无忌,字辅机,生于开皇十七年(597年),比李世民大了一岁。

他的出身很有来头,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是高士廉的妹妹。长孙晟去世较早,长孙无忌从小就被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

也正是在高士廉的府中,长孙无忌与李世民结识,两人从此成为挚友。

这种从小建立起来的友谊在那个时代极其珍贵。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不仅年龄相仿,性格也很合得来,两人经常一起读书、习武、游玩,感情越来越深厚。

更重要的是,当李世民十岁的时候,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嫁给了他,这让两人的关系从朋友变成了亲戚。

长孙氏后来成为了长孙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之一。她不仅贤良淑德,在政治上也经常给李世民出谋划策,是李世民治国的重要助手。而长孙无忌作为皇后的哥哥、皇帝的大舅子,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后,长孙无忌毫不犹豫地前去投奔,成为李世民的重要幕僚。

在随后的征战中,长孙无忌虽然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但他的谋略和政治手腕却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建立了自己的王府。

长孙无忌成为秦王府的重要成员,协助李世民处理各种政务军务。在这个过程中,长孙无忌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深得李世民信任。

武德九年(626年),唐朝内部发生了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政治危机。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双方都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进行最后的较量。在这个关键时刻,长孙无忌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李世民最信任的谋士,长孙无忌不仅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策划,更是在关键时刻坚定地支持李世民。

据史书记载,当李世民对是否发动政变犹豫不决时,正是长孙无忌和其他几位核心成员一再劝说,最终坚定了李世民的决心。

六月初四的那个黎明,当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击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时,长孙无忌就在现场。

政变成功后,长孙无忌又协助李世民控制了整个朝廷,确保了政权的平稳过渡。

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宰相,参与朝廷的重大决策。

长孙无忌的政治能力确实出众。更重要的是,长孙无忌深得李世民的信任。

在太子的选择上,长孙无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但长孙无忌坚决反对,他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李恪即位,他就要废掉他。

最终李世民还是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建议,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有趣的是,李承乾和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这让长孙无忌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有着特殊的发言权。这种亲情关系加上政治能力,让长孙无忌在朝廷中的地位无人能撼动。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李世民将长孙无忌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首位。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们之间深厚友谊的纪念。

从布衣之交到君臣相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长孙无忌都是李世民最重要的伙伴和助手。

当然,长孙无忌的结局并不完美。在李世民去世后,他因为反对唐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最终被削爵流放到黔州,后来自缢而死。

但这都是后话了,在李世民建立凌烟阁的那个时候,长孙无忌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

【三】玄武门血洗定江山,从龙功臣排座次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黎明,长安城的玄武门外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血腥政变。

这一天,秦王李世民率领心腹在玄武门设伏,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控制了整个朝廷,迫使父亲李渊退位,自己登上了皇位。

这场政变的成功,标志着李世民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也深深影响了后来凌烟阁功臣的排名。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们,在排名上明显要比那些没有参与的人靠前得多。

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和执行,主要依靠的是李世民秦王府的核心成员。这些人不仅是李世民的心腹,更是他政治集团的中坚力量。

政变的直接起因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不可调和的权力斗争。

作为太子,李建成拥有法理上的继承权,但李世民凭借卓越的军功和政治能力,获得了大量文臣武将的支持,形成了强大的政治集团。

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只能通过武力来解决。

尉迟敬德是这次政变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作为李世民麾下的猛将,尉迟敬德不仅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他对李世民绝对忠诚。

在玄武门之变中,正是尉迟敬德砍下了李元吉的头颅,为政变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公谨在政变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政变发生时,张公谨负责关闭玄武门,阻止太子李建成的援军进入宫内。正是他的果断行动,确保了政变能够顺利进行。

侯君集虽然当时还不是李世民集团的核心成员,但他在关键时刻选择支持李世民,也为后来的封赏奠定了基础。刘弘基等人则负责控制宫内的其他要点,确保政变的全面成功。

政变成功后,李世民迅速控制了朝廷,并在两个月后正式登基称帝。

对于那些在政变中立下功劳的人,李世民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和重要的职位。这些人也成为了贞观朝的核心力量。

相比之下,那些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即使军功再大,在排名上也明显要靠后一些。这并不是说李世民不认可他们的功劳,而是在政治上,玄武门之变的意义远超过一般的军事功勋。

玄武门之变不仅仅是一次宫廷政变,更是一次政治路线的选择。

参与政变的这些人,实际上是选择了支持李世民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在李世民看来,这些人不仅是他的功臣,更是他的政治同盟者。

这种政治考量在凌烟阁的排名中体现得很明显。排在前列的功臣中,绝大部分都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或者在政变前就明确支持李世民。而那些虽然有功但没有参与政变的人,排名就相对靠后了。

当然,李世民在排名时也考虑到了政治平衡。他不能让人觉得只有参与政变的人才能得到重用,这样会影响朝廷的团结。

魏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在政变后归附李世民,不仅没有受到清算,反而被重用,在凌烟阁中排名第四。

这种安排体现了李世民高超的政治智慧。

他既要奖赏有功之臣,又要团结各方力量;既要体现政治立场的重要性,又不能过分偏向某一个集团。

凌烟阁的排名,实际上就是李世民对整个政治格局的一次重新梳理和确认。

从太原起兵到建立大唐,从玄武门血洗到贞观盛世,李世民身边聚集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有人凭借谋略运筹帷幄,有人靠着武力纵横沙场,有人因为政治站队而青云直上,也有人因为时机不对而名次靠后。

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一个人的排名让后世感到特别困惑。

此人曾是隋末天下闻名的猛将,手持双锏横扫天下,被誉为"山东第一好汉"。他追随李世民征战多年,立下了无数战功,甚至连演义小说都将他塑造成了传奇英雄。

可奇怪的是,这样一位战神级别的人物,在凌烟阁中却被排在了最后一位。这个人就是胡壮公秦琼,字叔宝。

秦琼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末位的事实,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四】秦琼缘何居末位,门神背后有隐情

这位在《说唐演义》中被描绘成"山东第一好汉"的传奇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中虽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将领,但他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确实无法与排在前面的那些功臣相提并论。

秦琼,字叔宝,生年不详,死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山东历城人。他的家世并不显赫,父亲秦爱只是北齐的一个小官,后来隐居故里。

秦琼早年在隋朝为将,隶属于来护儿麾下,以勇猛著称。

隋末天下大乱,秦琼先后投靠了多个势力。

他最初跟随隋朝大将来护儿,后来来护儿被杀,秦琼转投瓦岗军,成为翟让和李密的部下。瓦岗军失败后,秦琼又归附了王世充,在王世充那里担任重要将领。

秦琼真正投靠李世民,是在武德二年(619年)。当时王世充和李世民在洛阳对峙,秦琼看出王世充不是明主,于是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降了李世民。

这个时候,距离李渊起兵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时间,唐朝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核心团队也已经形成。

这个时间点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秦琼在李世民集团中的地位。

那些从太原起兵就跟随李渊、李世民的功臣,比如长孙无忌、刘弘基、柴绍等人,在政治上的分量显然要比后来投靠的人重得多。

秦琼投靠李世民后,确实表现出色。史书记载,秦琼"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足见其勇武过人。在这些战争中,秦琼为李世民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琼最著名的战绩是在与窦建德的决战中。当时李世民亲自率军与窦建德在虎牢关激战,秦琼冲锋在前,生擒窦建德的大将王琬,为最终击败窦建德立下了重要功劳。这一战的胜利,基本确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大局。

可是,当唐朝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玄武门之变发生时,秦琼却没有参与其中。这成为他排名靠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外,秦琼在贞观年间的表现也相对低调。

史书记载,秦琼在贞观初年就开始多病,经常称病不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去世,期间他很少参与朝廷的重要决策,主要是养病休息。

这种状况可能与秦琼早年征战过度有关。他从隋末开始就一直在战场上拼杀,身体承受了巨大的负担。

到了贞观年间,战争基本结束,和平环境下的秦琼可能觉得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于是选择了相对退隐的生活方式。

秦琼的这种选择,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他的政治地位。像秦琼这样的武将,在和平时期的作用相对有限。

当然,秦琼能够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本身就说明李世民对他是认可的。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能够与这些政治巨头并列,已经是很高的荣誉了。李世民将他排在最后,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到政治影响和实际贡献的综合因素。

【五】功臣排序有深意,政治平衡见智慧

李世民在排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顺序时,并不是简单地按照军功大小来安排,而是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体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首先是政治立场的考量。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在排名上明显占据优势。这不仅是对他们功劳的认可,更是对政治忠诚的奖赏。

其次是家族关系的影响。长孙无忌不仅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更是长孙皇后的兄长,这种亲戚关系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非常重要。

第三是政治能力的体现。魏征原本是李建成的谋士,但他在李世民登基后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和直谏精神,让他在排名中位置很高。

第四是军事功勋的权重。李靖作为唐朝最杰出的军事家,他平定突厥、吐谷浑的功劳让他位列前茅。尉迟敬德凭借在玄武门之变和各次战争中的表现,也获得了很高的排名。程知节虽然排名相对靠后,但他的忠诚和勇武同样得到了认可。

第五是政治平衡的需要。李世民不能让人觉得只有某一个集团的人才能得到重用,这样会影响朝廷的团结。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世勣(原名徐世勣)的排名。他排在第二十三位,仅比秦琼高一位。

李世勣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家,军功卓著,但他同样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这说明在李世民的评价体系中,政治立场的权重确实很高。

不过,李世勣的情况比秦琼要复杂一些。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勣远在河北,客观上没有参与的条件。

而且他在政变后很快就表态支持李世民,展现了政治智慧。相比之下,秦琼虽然身在长安,但选择了不参与,这在政治上的含义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工程,它不仅反映了每个人的具体贡献,更体现了李世民对整个政治格局的理解和安排。

这种排名方式既满足了政治的需要,又照顾到了情感的因素,展现了一位成熟政治家的智慧和手腕。

【六】贞观盛世功臣录,千年风云话英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故事,不仅仅是二十四个人的个人传记,更是整个贞观盛世的缩影。这些人物的经历和命运,反映了那个伟大时代的特点和精神。

在贞观年间,这些功臣各司其职,形成了一个高效的治理团队。

长孙无忌负责法律和制度建设,房玄龄主管行政事务,李靖负责军事和边防,魏征专门负责监察和直谏,虞世南负责教育和文化。

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治理效率。

这些功臣之间的关系也很有意思。虽然他们在凌烟阁中有排名先后,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能够相互配合,较少出现严重的内耗。

这与李世民高超的用人艺术有很大关系,他能够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当然,这种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和矛盾。魏征的直谏有时让李世民很不爽快;长孙无忌的权势过重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但总的来说,这些矛盾都在可控范围内,没有影响到整体的团结。

从历史影响来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意义远超过他们的个人成就。他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后世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功臣,什么样的品质值得推崇。这种示范效应对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选贤任能方面,凌烟阁功臣的多样性给后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一个成功的政治集团,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在政治立场一致的基础上实现能力互补。

【七】千古功臣今何在,凌烟遗韵照后人

时光荏苒,距离李世民建立凌烟阁已经过去了一千四百多年。

那座曾经金碧辉煌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那些栩栩如生的功臣画像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是,凌烟阁所代表的精神和价值,却穿越时空,继续影响着后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确实体现了李世民的政治智慧和人文情怀。

他既考虑到了政治的需要,又兼顾了情感的因素;既奖赏了有功之臣,又平衡了各方势力。这种综合性的考量,在任何时代都是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长孙无忌排在首位,不仅因为他的个人能力和政治贡献,更因为他与李世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政治联盟关系。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能够得到皇帝如此信任的人确实不多。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有政治上的相互依存,也有感情上的真挚友谊,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秦琼排在最后,虽然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但仔细分析起来也是有道理的。他虽然武功高强,战功卓著,但在政治上确实不如其他功臣活跃。

特别是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这一关键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政治地位。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秦琼的价值。他代表的是那种纯粹的武勇和忠诚,这种品质在任何时代都是珍贵的。

即使不在权力的中心,只要尽职尽责,同样能够获得历史的认可和人民的尊敬。

凌烟阁虽然已经消失,但它所代表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那就是对功劳的认可,对人才的重视,对历史的尊重。

在新的时代,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同样需要识别和褒奖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人。

秦琼虽然排在,最后这并不意味着秦琼的价值就比其他功臣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定位和作用,每个人都为那个伟大的时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正是有了这二十四个人的共同努力,才有了贞观之治的辉煌成就。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