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一郎盯着桌上那张报名表,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大阪钢巴U12梯队的选拔赛报名截止日已经过去三天,表格上只填了十四个名字,连首发阵容都凑不齐。
他记得十年前刚接手青训时,报名处挤得水泄不通,家长们天没亮就来排队,现在倒好,连球场边的樱花树都比来看球的孩子多。
"今年咋就这么点人?"山田问助理教练。对方耸耸肩:"整个大阪六岁的男孩比去年少了快两成,再这样下去咱们得考虑把训练场改成停车场了。"这话听着像玩笑,可数据摆在眼前——日本去年新生儿只有68.6万,创下1899年有记录以来最低。照这个速度,再过二十年,日本足球青训体系怕是要唱空城计。
健太抱着足球站在家门口,眼巴巴望着父亲手里的费用清单。东京FC青训营一年要120万日元,相当于他爸小半年的工资。"儿啊,不是爸舍不得,"父亲挠着头,"可这钱要是存着,还能给你将来娶媳妇用。"健太没说话,只是把开了胶的球鞋往身后藏了藏。在日本,培养一个职业球员的平均花费要2800万日元,够在郊区买套小公寓了。难怪现在年轻人宁愿让孩子学编程也不愿送去踢球,毕竟代码又不会摔断腿。
美由纪盯着验孕棒上的两道杠,手指微微发抖。作为职业女篮运动员,她太清楚怀孕意味着什么。上周队里有个前辈刚宣布怀孕,第二天赞助商就撤了广告。教练说得直白:"要孩子就别打球,要打球就别要孩子。"现在轮到她做选择,手掌不自觉地抚上小腹,那里正在孕育一个小生命,也可能正在终结她的职业生涯。
日本体育界的现实就是这么赤裸裸。30%的女运动员因为生育选择退役,男性运动员也好不到哪去。横滨水手的后卫佐藤请了三天陪产假,回来发现主力位置没了。俱乐部经理理直气壮:"足球不等人,孩子可以等。"这种环境下,谁敢生孩子?生得起也养不起,养得起也赔不起职业生涯。
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成都搞了个新政策,生二胎的家庭孩子可以免费参加恒大足校训练。老张家的双胞胎现在每周都去训练,一分钱不用花。"这波血赚,"老张逢人就炫耀,"一个娃踢球,一个娃读书,鸡蛋不放同一个篮子里。"相比之下,日本神户胜利船的托儿所冷清得能拍鬼片,工作日的托管服务基本没人用——妈妈们要么在加班,要么在加班的路上。
深圳更绝,直接把大运中心改造成了"带娃踢球两不误"的超级综合体。数据显示,周边社区的生育率比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这事儿说明啥?不是年轻人不想生,是缺个靠谱的解决方案。日本那边还在纠结要不要给生孩子的家庭发补贴,咱们已经玩出了新花样。
日本高中足球联赛的看台上,坐着越来越少的学生和家长。曾经座无虚席的全国大赛,现在连一半都坐不满。这场景让人想起梅西说过的话,他的成功背后是阿根廷街头百万个踢球的孩子。可现在日本的街头,跑动的孩子还没便利店多。当整个国家的孩子数量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瘪下去,再牛的青训教练也变不出魔术。
球场边,几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追着足球跑。山田教练望着他们,突然想起三十年前自己第一次踢球的场景。那时候场地简陋,球鞋破旧,可每个孩子眼里都有光。现在条件好了,球场铺了人工草皮,训练服都是名牌,可最缺的反倒是那些满身泥巴的野孩子。他苦笑着摇摇头,转身走向办公室,桌上还摆着那张没填满的报名表。
这篇文章只是供着看的,没什么实际用处,也不是啥建议或者指导哈。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把它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