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吨的翡翠,能砌几座金山?可在缅甸边境,真有这么多翡翠,却连修一条像样公路都难。一个国家,地下宝藏无数,地面却满目疮痍,这不是哪部小说里的离奇情节,而是实实在在的缅甸。这个曾被誉为“亚洲粮仓”的国家,为什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翡翠那么多,粮食那么足,咋就换不来一条通车的路?缅甸的窘境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困与局?这个谜,不只属于缅甸,也关乎世界,更值得中国人用心琢磨。
先别急着给缅甸“判刑”,也不能只把账算在一帮军阀头上。要知道,几十年前,缅甸风光得很,稻米走出国门,玉石卖到国际市场,亚洲邻居谁不眼红?可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把天平打翻了。有人说,资源该进国库,不该进商人腰包;也有人怼回去:独占真的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吗?市场和计划,两派人吵得不可开交。眼看着缅甸分不出个对错,群众却在拉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到底,是军管带来了稳定,还是封锁拖垮了希望?悬念在此,真相半遮,只能说:故事还远没到终点。
慢慢揭开缅甸困局的洋葱皮,发现里面层出不穷的“坑”。先说资源:金银玉石遍地,连石油天然气都不缺。但矿山成了某些人的“摇钱树”,普通人想分一口羹难如登天。一位搬运玉石的工友说,他一天扛几十块石头,年底工资不到老板一次交易的零头。说到治理,三十年“闭关锁国”,经济像被罩在锅盖下焖着,外资进不来,技术带不走。缅甸军政府坐拥兵力,却把稻田与市场都管成了“独角戏”。外头资本要进门,内部政策一个令箭就堵死路。老百姓咋想?半夜怕兵乱,白天愁饭碗,人人嘴上说“盼个安心年”,眼里却只有现实的无力。支持军管的人夸“稳定”,外资企业老板嫌生意环境太冷,老百姓干脆不信任哪个,谁都等着看下一步。
仿佛一切渐渐归于平静。缅甸仿佛用厚重的铁门把自己和世界隔开,城区静谧,农田寂寞。白天是稻浪金黄,夜里偶有巡逻车的灯闪过。有人开始觉得习惯了,反正外界风雨也打不进来,过小日子也未尝不可。可表面上的安宁,不过是火山口的静默。人们嘴上不吭声,心里都在算计怎么让孩子别再重复自己的穷日子。反对的声音也有,比如想要投资建厂的华商、被收归国有后“失业”的本地工人。有人怨“洋鬼子”,也有人嘲笑军政府“守着金山等米下锅”。但局势仿佛铁板一块,没人真觉得会有大变化。老百姓学会了“见怪不怪”:资源归国家,好像路和学校就该自动有了。但现实现状,是原地打转,外边的世界越来越远,内部的士气越来越低。
可是,这种假装的平静被一场地震撕碎了。地震之后,救援队伍进不了山,公路塌了没人修,援助物资到半路就“消失”。原来封闭政策只是在“晴天”暂缓矛盾,一遇天灾人祸,所有短板暴露无遗。谁拿着物资发国难财谁“封锁路口”收保护费,乱象一幕接一幕。百姓原本相信的国家机器,关键时候掉了链子。之前说“资源归国家好管理”,这下大家发现:军管说了算,资源只进了少数人腰包。地震危机让群众明白,翡翠再多、金矿再大,也救不了普通人。被以前政策“屏蔽”的外部声音,趁着救援话题又占据了舆论高地。问责、质疑、愤怒、冷嘲,各路反转的矛盾集中爆发,缅甸被迫照进现实。
地震过后,稍微恢复点元气。大部分民众又开始“自救”,谁能搬走就逃难,谁搬不动就守着残破的家。但危机其实没走远,只是换了姿势。公路还是断,电还不稳,割据的军阀不但没弱,反而趁机“扩地盘”。外援组织几次进出都被拦在关卡,流离失所者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想要全国一起恢复,常常卡在“我们的地,你们的钱,谁听谁的?”上。各派矛盾越谈越僵,中央和地方都只想护自家根本。和平谈判说着说着,桌子又掀了。和解,成了镜花水月。不止一次的灾难,不止一拨人的流离失所,这片土地看上去安静,暗地里却埋伏着更大的危机。
咱们说了半天缅甸的困境,照理说本来天赋异禀、满地宝贝,理应富得流油,要啥有啥。可有些人硬说资源在国家手里,群众肯定会跟着沾光。真是这样吗?要是资源归军阀就能换来平安、财富就能直接变福利,那世界上哪里还会有穷国?缅甸搞了几十年的“闭关开宝箱”,现在咋还是修不起一条像样的公路?钱捏在少数人手里,普通人能分到有人还夸军政府的“稳定”,结果老百姓日子越来越难,外面技术进不来,内部裂痕一天比一天大。最会省事的方法,就是大家都不吭声,出了问题一口锅甩给“天灾”或者“敌对势力”。可真有本事的国家,谁家会把宝藏当摆设,领导人还天天苦思冥想怎么分锅?所谓“资源诅咒”,其实就是治理水平的“段位”不够。从中国的角度也得提醒一句:光靠资源不可能一直混好,一旦制度、法治、开放步子停了,原地转圈,早晚要翻车。
有人总说“资源是国家的命脉”,只要把矿山、金银都归了国库,普通人才有好日子过。可缅甸手里明明捏着世界最顶级的翡翠、数不尽的油田、金矿,咋老百姓天天都在为一碗饭、一道路犯愁?是不是资源归国家,真的就能让大家都富起来,还是最后“金银归大户,泥路归老百姓”?治理靠铁腕,开放就乱套,这样的逻辑放在中国能行得通吗?你觉得缅甸到底输在了哪里,是资源分配,还是体制治理?来聊聊,哪条路能真正改变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