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国已低头?英国还没得意,自己却掉进亲手挖的环保大坑
大英帝国,那个曾经用蒸汽和钢铁丈量世界的“日不落”,如今恐怕连自家后院的炉子都快烧不起来了。这听着像个段子,但现实往往比段子更荒诞。
一出精心布局,原本是想给东方巨龙套上的“紧箍咒”,最后却勒在了自己脖子上。这出大戏的名字,起得冠冕堂皇,叫“碳中和”。
你品品,这词儿多有道德光环?拯救地球,为子孙后代着想,谁站出来反对,谁就是人类公敌。带头摇旗呐喊的,正是英国。早在二十多年前,人家就抛出了能源白皮书,第一个高喊“低碳”,姿态做得足足的。随后,整个欧洲大陆,连同大洋彼岸的美国,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又是绿色新政,又是巴黎协定,恨不得把“环保”两个字刻在脑门上。
看上去,这是一场关乎人类未来的高尚运动。可你要是掀开那层华丽的桌布,底下全是算计。他们这些老牌玩家,工业革命的脏活累活早就干完了,高污染的厂子也早就搬到了发展中国家,自己家里山清水秀,玩的是金融,是高科技,碳排放自然不高。
这时候,他们转过身,清了清嗓子,对着我们这些还在工业化赛道上猛踩油门的国家指指点点:“朋友,你们这么干不行啊,烟囱冒的黑烟太多了,得减排!”
棋局的玄机,就在“碳排放”这三个字上。他们过去几百年排了多少,这是一笔糊涂账,没人去算。他们只算现在,现在他们的排放量低。咱们呢?工业化进程刚跑了一半,正是马力全开的时候,排放量肯定下不来。按他们的规矩,你超标了,就得掏真金白银去买他们的指标,去交他们定的环保税。
这不就是变相地收“过路费”吗?咱们吭哧吭哧办工厂,赚点辛苦钱,转手就得上供给他们,发展的车轮不就得被拖慢了?说白了,就是想用“碳”这把精巧的锁,锁住咱们往上爬的梯子,好让他们永远在顶层高枕无忧。
那时候的中国,刚刚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坐上了世界第二把交椅。这可把那帮老牌玩家给急坏了,生怕咱们再这么“野蛮生长”下去。所以,他们更卖力地招呼咱们入局,嘴上全是“合作共赢”,心里的小算盘打得震天响。
可他们算盘打得再精,也没料到咱们不仅看穿了棋局,还顺着他们的棋路,下了一步更大的棋。
咱们不争辩,也不硬顶,更不傻乎乎地往里跳。咱们的态度很明确:环保是好事,我们认;减排是大势,我们跟。但怎么减,什么时候减,得按我们自己的节奏来。咱们玩了一手漂亮的太极推手,你不是要搞新能源吗?正好,咱们也借这股东风,把产业升级这件大事给办了。
其实早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那会儿,咱们就已经在新能源领域悄悄下注了。风能、太阳能的投资额度,一下子就超过了当时最积极的德国。没错,就是那个搞“能源转型”(Energiewende)的德国,他们想摆脱核能和化石燃料,结果一度电价飞涨,工业叫苦不迭,甚至在关键时刻还得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这其中的辛酸,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咱们吸取了教训,稳扎稳打。没过几年,咱们的光伏板就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撒向了全世界,直接杀到欧洲人的家门口,跟他们的本土企业掰起了手腕。你再看看今天满大街跑的那些绿牌车,那股势头,谁也挡不住。
等到时机成熟,咱们往桌上“啪”地拍出一张王牌: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这个“双碳”目标一宣布,全世界都安静了。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自己能源结构动大手术的军令状。这几年,煤炭石油的比重在降,清洁能源的比重在升,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立竿见影。就说去年,咱们新能源车出口超过120万辆,涨幅惊人;光伏组件出口量也大幅增长。咱们不光自己家里搞绿化,还顺手帮着全世界减排。咱们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给别的国家减掉的碳排放,加起来是个天文数字,占了全球同期减排的大头。
这一下,攻守之势异也。西方本来想用“碳”这根绳子绊倒我们,结果咱们顺势练成了凌波微步,还把新能源产业做到了“白菜价”,反过来开始席卷全球市场。他们想卖高价技术给我们?不好意思,现在是我们的电池,我们的硅片,在定义全球市场的价格。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个为中国量身定做的局,没能困住中国,反而把我们逼成了一个他们无法忽视的新能源巨无霸。
而这场大戏里,最悲情的角色,莫过于当初那个最起劲的攒局者——英国。
作为工业革命的摇篮,英国的钢铁曾经是国家的骄傲。可现在,为了兑现自己喊出的“碳中和”口号,它开始了一场匪夷所思的“自废武功”。
英国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那钢铁这种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自然成了第一个被开刀的对象。全英国最大的钢铁厂,位于威尔士的塔尔伯特港,属于印度的塔塔集团。厂里有两座还在勤勤恳恳冒着烟的传统高炉。今年年初,塔塔公司宣布:响应环保号召,关掉这两座高炉,改用更“绿色”的电弧炉。
时间表都列出来了,一座夏天关,一座秋天关。你可能觉得,不就是换个炉子吗?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传统高炉,是从铁矿石和焦炭开始,炼出液态铁水,再转为钢材,这叫“原生钢”,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和骨骼。而电弧炉,说白了就是个大熔炉,把废旧钢铁熔化了再利用。它无法从无到有地生产新钢材。
更关键的是,原生钢的质量和性能,是许多高端领域不可或缺的,比如国防工业里的装甲板、航空航天里的特殊合金。电弧炉炼出来的“再生钢”,在这些领域往往难以胜任。
这一关,直接让英国的钢铁产能断崖式下跌,三千多名钢铁工人瞬间没了饭碗。更要命的是,一个国家的军舰、坦克、桥梁、核电站,都需要大量优质的原生钢。现在你只能靠回收废铁,或者干脆从国外进口钢材。这不仅让成本飙升,更等于把国家的产业安全和国防命脉,拱手交到了别人手里。
屋漏偏逢连夜雨。英国另一家大型钢厂,在斯肯索普,现在归咱们中国的敬业集团所有。敬业集团也扛不住了,公开叫苦:剩下的高炉在财务上已经撑不下去了,市场环境恶劣,环保成本太高,每天睁开眼就亏掉几十万英镑,再不关门,整个公司都要被拖垮。
这下,轮到英国政府彻底傻眼了。要是斯肯索普的高炉也熄了火,那大英帝国将成为七国集团(G7)里,唯一一个无法生产原生钢的国家。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个曾经的工业霸主,连最基础的钢材都得看人脸色,这传出去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于是,一出魔幻的政治戏码上演了。英国下议院紧急辩论,火速通过了一项法案,授权政府直接下场,拿纳税人的钱给钢厂续命,目的只有一个:无论如何,不能让最后的炉火熄灭!
你看看这事儿有多讽刺。起初是为了“政治正确”高喊环保,逼着企业自宫。现在企业真要挥刀了,又吓得魂飞魄散,反过来用国家的钱强行“止血”。这背后,是何等的无奈与恐惧。
其实,前任首相苏纳克早就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试图给这辆失控的“环保列车”踩踩刹车,推迟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他说了一句大实话:“我们不能为了拯救地球而让英国公民破产。”可惜,船大难掉头。政策的惯性,加上国内像“Just Stop Oil”这类激进环保组织的压力,以及工党新首相斯塔默为了选票,又重新加码气候承诺,这辆列车已经停不下来了。
政治口号喊得山响,工业的根基却在一天天腐烂。到头来,英国成了G20里头,除了沙特这种卖油为生的富豪之外,唯一一个没有原生钢产能的国家。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这盘棋的开局。西方设局的本意,是想抢占道德高地,用一套“绿色规则”来迟滞我们的发展脚步,维护自己的领先身位。
谁曾想,我们不仅没被绊倒,反而借力打力,完成了产业的华丽转身,在一条全新的赛道上实现了弯道超车。而那个最卖力的设局者,却因为执行政策时过于僵化和理想主义,亲手砍断了自己的工业脊梁。
一个失去了基础工业支撑的国家,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它在安理会那张桌子前的分量,还剩下多少?当你的国防命脉所需的特种钢材都必须仰人鼻息时,你的“常任”和“理事”之位,坐着还稳当吗?
这盘棋,本是为别人设的,最终却将死了自己。这或许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政治舞台上最深刻,也最富戏剧性的一课。它告诉我们,脱离了现实基础的宏大叙事,不管听上去多么动听,最终都可能变成埋葬自己的那个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