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今年的汽车市场有多刺激?9月份的燃油轿车价格,真是让人瞪大了眼,瞅得心跳加快。多款合资和豪华品牌刚子轿车,价格是直接砸到了地板上,还有的都快砸穿地板了。最多的降幅竟然直接到了50%,合着买一台新车,等同于白菜价,这谁能想到呢?
咱先问一句:为啥到今年9月,这帮卖油车的大佬们突然就这么“卷”了?他们不怕亏本?厂子不怕关门?车企们到底怎么想的?是不是打算跟大家玩个“关门甩卖”,最后分手快乐?这场降价大战,其实是句实话,谁都不想先下牌桌,但又都怕最后烫手山芋落自己手里。
话说回来,以前想买个奔驰A级、宝马3系,那不都得说“家里有矿”吗?现在是不是瞬间觉得,“其实也没那么远了”,降幅一半,门槛和某些合资A级车差不多。奔驰C、捷豹XFL、宝马5系、四五十万的豪车一下就打骨折,简直比电商购物节还狠。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原因也明摆着,首先最根本的,新势力和新能源汽车这几年太猛了,技术和价格双杀。无论是比亚迪在技术上的突破、特斯拉在价格上的降维打击——再加下政策支持、补贴不停、充电桩遍地花,油车在体验和成本上都明显落了下风。
你要问我,同样的钱,是不是买新能源更香?很多人脑子一转弯就去了新能源汽车那边,一脚离开了油车阵地,这直接带来了新一轮油车“库存危机”。车厂和4S店货压积压,卖不出去,不降价咋办?先清库存要紧,谁撑得下去谁就能活。
再说,这种降价幅度其实早被“暗中标价”卷出天际了。某些合资车,市场指导价都是用来吓唬人的,销量不行直接来终端优惠,四五万六万都不是事。没办法,存量市场就这么大,蛋糕不变,谁能多吃一块,完全靠“跳水”搏命。
这里我就奇了怪了,你说咱中国车企那边都玩儿起“整活”,早早开始极限价格战,比如比亚迪秦、吉利、长安的主销车型,7万8万的配置都能给到顶,再给你个电动车主权益,油车厂们还怎么混?你们卷价格我们也只能卷价格呗。
有人说,油车不是没优点,动力稳定、加油快、维修方便。可问题是现在城市人开的需求变了,大多数日常通勤堵车、偶尔出行长途,电动车的焦虑其实没以前那么强烈。毕竟券补叠加,电车能跑能充电,路上还可以躲一躲限号,何乐而不为?
再把眼光放长远点儿,有几个信号大家得注意一下——首先,这波降价看着香,可真去4S店一聊,有些车型那是清库存,不是常态,等到新一季出来,指导价可能会“缩水”,但你真能再见到五折?未必。所以这波到底是“红利期”还是“断头期”?值得大家自己掂量。
还有人担心,这么降价,以后二手车咋办?二手车贬值速度都快赶上买基金踩雷了,开一年掉个七八万,谁心里不滴血?可你不降就卖不出去,怎么选?这事就像“双输博弈”,全行业剩下一地鸡毛。
最后,车企们使出最大折扣,你别以为就光让利消费者,他们也是破釜沉舟。合资车和进口品牌,早些年是“中国市场=人傻钱多”的逻辑,可现在人家发现,“中国人可精明着呢!”你不给实惠那马上换品牌。别的不说,威朗、逸动、轩逸、思域、卡罗拉、速腾,这些原来销量王,现在都被价格倒逼着改性价比,结果把堂堂B级车都砍成A+级的价儿,格局一下就乱套了。
说句真话,这场价格战不是靠一两个月能解决的。电车每年推新技术,油车卖的越久压力就越大,“性价比=刚需”,不会再被品牌光环忽悠得晕头转向。最惨还是那些既没技术优势、又靠品牌光环支撑的中间层,空间被狠狠挤压,未来几年必有人扛不住,要么并购要么直接关张。
其实我最关心的还是普通消费者该怎么办。有人说,现在抄底就是最好的时机。可别忘了,抄底得有底,你以为这已经是底了吗?万一过一两个月,油车市场还更惨,岂不是又一波“买早了”的懊悔潮?关键是消费心态已经被“等等党”拿捏得死死的,“不买等降价、再不买等新车”,厂商怎么刺激需求都是被动挨打。
总结一句,如今的燃油轿车价格,除了对老车主不公平,其他几乎全是新车用户的狂欢。赚到的、羊毛薅到的,只是阶段性的利好。长期来看,这种恶性价格战只会加速油车的“加速退场”,电车逐渐成大势所趋。若问谁能笑到最后,无非是技术创新和品牌坚持两手都硬的那几个,剩下的,早晚是历史车轮下的尘埃。
我最后想问一句,在新老交替的路口,你更看重“便宜”还是“适合”?你到底是真的需要一辆油车,还是只是不甘心错过被历史抛弃的那种落寞?这场风暴,轮到自己做选择的时候,别光看外表价格,得多想两步,盘盘自己的腰包,看看路上的趋势。别到最后,羊毛还没薅到多少,心里倒添了更多遗憾。
时代变化太快,风口浪尖上想“薅主流”;但潮水过后,谁是真正赢了,还得看谁笑到最后。愿大家理性消费,莫被浮躁胁迫,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