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足球资讯介绍
发布日期:2025-10-08 19:16 点击次数:116

她度过八十四载,罪责已达天庭

王政君能成为皇后,估计也是天注定的事情吧。

她母亲怀她的时候,曾梦到一轮满月走进自己肚子里。在古时候,这样的异象一般都预示着出生的孩子不一般。

长大以后,王政君接连和两个人结了婚,但她的两个丈夫都在不久后意外身亡。

一直到她爹王禁相信了个江湖术士的话,觉得女儿尊贵得不得了,把她送进了宫里,这才让王政君身上那“克夫”BUFF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

▲王政君。图片来源:影视剧截图

那回,她刚满十八岁,就第三次踏进婚姻殿堂,成了王政君。

王禁听到术士的话后,似乎有所领悟,觉得自己女儿大概只有拥有九五之尊身份的汉宣帝刘询,也就是那个在牢里历经大难、幸存下来的刘病已,才配得上这份身份。

于是,他就找人打点关系,把自己女儿送进宫,做那“家人子”——汉代后宫里没有品级的备选女子,专供皇上享用。不过,当时的刘询已经快四十了加上对故皇后许平君那份深厚的感情,王政君这些新来宫中的“家人子”们都没有机会伺候皇上。

还好,宫中那孤寂漫长的日子,很快就变成过去式了。

王政君入宫一年后,太子刘奭最疼爱的司马良娣突然患病身亡。因为临终前她说自己是被后宫姐妹的流言蜚语害死的,所以在司马氏去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奭都把自己关在寝殿里,谁也不让见。

汉宣帝一瞧这事儿,可不能就这样啦,别说太子是“国本”嘛,将来还得接着扛大汉江山呢。即使是个普通人,看到自个儿的儿子整天闷在屋里,没吃没喝也不出门,父母哪能不操心啊。

既然太子对东宫那些妾室不太满意,换一拨新人,说不定刘奭的心情还能顺点儿。

汉宣帝刘询安排妥当后,太子的养母王皇后,也就是后来成为邛成太后的那位,亲自带着王政君等人前去东宫看望太子。

▲汉元帝的画像,那会儿的他还深陷在爱妃去世带来的伤痛中,难以走出阴影。图源:网络

见到母后来了,刘奭心情不好也不敢发作,因为他很清楚,此刻母后和父皇带着家人在东宫来,是为了什么事。说实话,他自己那会儿还沉浸在司马良娣去世的难过中,根本对选宫人没心思。不过既然母后亲自到来,想逃避也不行,干脆点说算了,直接做个决定吧。于是,他随口说:“就她吧,看着还凑合。”

那时候,王政君坐的位置靠近太子,穿着也跟别人不一样,在家族子弟中算是挺吸引眼球的。

王皇后觉得刘奭喜欢王政君,于是赶紧让宫中的人帮她打扮打扮,然后送到了东宫。

倒也挺奇怪的,在王政君被迎入东宫之前,连同去世的司马良娣在内,东宫里头早已有十多个太子妾室了,可偏偏没有一个人为刘氏皇族生下一点儿子孙。而王政君可就不同了,第一次被宠幸,就为汉宣帝留下一位皇长孙。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王政君生了个孩子,汉宣帝挺开心,亲自为他取名刘骜(意思是千里马),赐字“太孙”。

母凭子贵,王政君在东宫的地位也变得更有话语权了。

黄龙元年十二月(公元前48年1月),汉宣帝去世了,太子刘奭顺利登上皇位,称帝为汉元帝。

那会儿,汉元帝只有刘骜这一个儿子,所以刘太孙顺顺当当地升为“皇太子”,搬进东宫去了。太子娘王政君,也理所当然地被封为王皇后。

自古以来,皇后这个位置,要坐得心安理得的并不多,王政君也算其中之一。虽然西汉一贯奉行“帝后一体”的理念,但实际上,汉元帝对王政君来说,不过是无奈之下随便挑选的一个人罢了。这么一想,她为自己生下的皇嗣,多少算是为刘氏皇族添砖加瓦,获得皇后之位,也不算对不起自己了。自从王政君产下刘骜之后,汉元帝几乎就没怎么理会过她,甚至一度想要因为太子之事,重新推翻她的皇后地位,说白了,就是有些不满和动摇。

原来,性格比较谨慎的太子刘骜,随着年纪一天天长大,紧绷的神经也慢慢放松了些。以前在父亲、祖父面前勤奋求学的模样,慢慢变了,现在的他整天沉迷享乐,荒淫无度。更夸张的是,当从小一起学习的小叔叔、中山哀王刘竟去世时,前去吊唁的太子竟然一滴眼泪也没流出来。种种迹象,汉元帝都看在眼里,也让他心痛不已。

▲不争气的太子刘骜,也就是日后的汉成帝。图片来自网络。

这会儿的汉元帝,早就不再是那个只对司马良娣钟情到生死相许的痴情少年了。宫里头,现在最受宠的,非傅氏和冯媛莫属。她们都为汉元帝生了皇子,傅氏那儿的刘康,聪明伶俐、多才多艺,深得帝王喜爱,早早封了定陶王,平时坐着,席位都挨着皇帝,走路也跟着皇上同行。因为宠爱有加,汉元帝特意将昭仪的品级授予傅氏和冯媛,让她们在后宫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刘骜和刘康一比,就一眼就能看出高低。汉元帝时常打算找个借口废掉刘骜,改立刘康成太子,可那刘骜毕竟是汉宣帝认可的未来继承人,帝王心里也不好轻易逆了先皇的遗嘱。只能继续让他在太子的位置上坐着,至于太子的生母王政君,心里头更是不怎么待见了。

汉元帝在位的日子不算长。自从“昭君出塞”事件之后没多久,汉元帝的病情就急剧恶化,到了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他就在长安未央宫去世了。

这会儿,担惊受怕地当了皇后15年的王政君,已经39岁了。整整岁月,媳妇熬成婆,从皇后晋升到太后,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做回自己想做的事了。

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凭借王政君的“裙带香风”,王氏家族的“五将十侯”就要纷纷出场啦。

王政君觉得,之前没有被先皇重视,主要是因为家族底蕴不深,势力也不够强盛。当年,深得汉元帝宠爱的昭仪冯媛,是左将军冯奉世的女儿。而卫婕妤,为汉元帝生下阳阿公主,她的姑姑还是汉宣帝的卫婕妤。而自己呢?父亲王禁在自己进宫之前,不过是个拥有三百石俸禄的廷尉史,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处级干部,在西汉的政坛上没有什么名气。怎么看都觉得不可能胜过那些“情敌”啦。

所以,她得让家人拥有充足的权势和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安抚那颗脆弱又卑微的小心灵啦。

借着掌控朝局的便利,王太后开始大规模给自己娘家的人封官爵。大哥王凤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主管尚书事务,操持朝政。其他兄弟比如王谭、王音、王崇、王商、王根什么的,也一个个封侯,享受万户的封地。

这还不算完,王太后把家里那些能封官的人都封赏了,弟弟兄弟一个个封侯,子侄们也都封了官,甚至就连那不姓王的同母异父弟弟苟参,她都打算封封。一 time,朝中的局势变得十分复杂,“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职”。这比汉武帝时期掌握军权的卫、霍两大家族还要厉害多了。

面对这些事情,刚登基的汉成帝刘骜心里清楚得很,不过也没啥办法。第一呢,这些掌权的人要么是他的舅舅,要么就是他的表兄弟,一动就牵涉到整个朝政,不能轻易冒险。第二呢,王氏家族的五将十侯门势力强大,气焰嚣张,汉成帝也拿他们没办法。

那会儿,王太后的弟弟、成都侯王商身体不舒服,为了找个地方静养,他直接向汉成帝索要宫殿避暑,打算享受皇帝的待遇,根本没把汉成帝放在心上。皇帝自然心里挺不爽,拒绝了他的请求。没想到,王商竟然直接越过汉成帝,派人把长安城的城墙给凿穿,把渭水引到自己那边的庄园。这事不仅破坏了长安城的风水,也打破了规矩,太嚣张了。

这还不过瘾呢,王太后的另一个弟弟、曲阳侯王根更是放得开,他在自己府上照着未央宫白虎殿旧样子复刻了一座,过起了帝王一样的日子。

汉成帝再怎么忍,也受不了这些越规的事儿,心想得让这两个舅舅吃点教训。没想到,还没等他出手,这两个国舅竟然自己跑到太后宫里认罪,先把自己摘了个“恶人”的帽子。汉成帝看着这种情况,也不好直接和太后一头硬,只能作罢了。

可以这么说,汉成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母族庞大外戚政治压制的影响。你说让朕专心治理国家,朕偏偏宠爱后宫,这总没问题吧。

抱歉啊,王政君当妈的可不是这么想的。她还是很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舅舅、老表们的支撑下,把政务打理妥当。

怎么能看出来呢?在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俩还没出现之前,汉成帝其实挺喜欢男宠张放的,《汉书》里提到他平时和张放“同床共寝,宠爱非常”。皇帝巡游的时候还带着他,把他当家人一样看待。说到底,这也没啥大不了的,汉朝皇帝喜欢男宠其实算是一种“习俗”,像汉文帝的邓通和汉武帝的韩嫣,大都这样,只要不妨碍子嗣继承,没啥大问题。可是,王政君看来,这就不行了。最终,张放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流放到外边去了,跟汉成帝就这样分开了。

王政君不是因为道德伦理上觉得张放的事不妥,而是担心他作为汉成帝的“枕边人”,很有可能会借机争夺后宫的一部分势力。

历代宫廷里的争权夺势,那真是一场腥风血雨,不留情面,非死即亡。王政君在汉元帝时期被冷落了十几年,虽然没有被废黜,但等于成了不存在的存在,或许也让她更怕一旦得手的权力再丢失。

无论是被流放的张放,还是后来在后宫获宠的赵合德、赵飞燕姐妹,王政君心里总免不了会有点不舒服。不是因为别的,主要还在那份权势。

权势这玩意儿让王政君又爱又恨。一方面,她得死死攥着手里的权力,好保持自己崇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她又得盯紧家里的那几个哥哥们,避免他们有了夺位的念头。毕竟,从根本上讲,她可是汉室的太后,皇帝的亲妈。

要是刘氏王朝改姓王了,那她还能不能当太后,那就得打个问号了,是吧。因此,即使当时皇上的权力已经被架空了,她也没有趁机夺取大权,而是站在一旁用心帮衬,努力维护大汉的江山,免得一朝覆灭。

幸好,她那些兄弟们,虽然有点嚣张,权力很大,但也还是留点面子,帮着大外甥汉成帝一起努力推动农业生产和加强邻国关系。

老一辈的人或许能这样想,可年轻一辈的未必能呀。王氏家族那些外戚里,确实有这么一个人物,想试试捅一刀汉家的天,想看看会怎么个结果。

这人就是王莽。

这张图是王莽的画像,那个不太老实的侄子正打算要揭开大汉王朝的“天”。图片来自网络。

王莽的爸爸是王曼,他是当朝太后王政君的弟弟,可惜早早去世了。那会儿,王政君封五候的时候,他没来得及赶上。不过,姐妹之间是不舍得亏待自己兄弟的,即使王曼早早离开了,皇族也还是追封他为新都哀侯。

因为父亲早早去世,没能赶上王家走好运的时机,王莽在王氏家族里也算不上扬名立万。反倒是孤儿寡母,没有靠山,生活过得挺凄凉的。

不过,这事儿并没有耽误王莽以后一路高升。这孩子年轻时挺机灵的,懂得揣摩人心,啊不,就是“懂得感恩”。对那些关心提拔他的叔叔伯伯们,他都谦虚有礼。据说,当时伯父王凤病得厉害,王莽一直陪在身边,亲自尝汤药,衣服也不曾脱掉,跟堂兄弟一一比较,结果把人家甩了个干净。直到王凤临终,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孝顺的侄子,极力推荐他给汉成帝。

王凤一去世,靠着推荐,王莽顺利进入了朝中核心位置,接连担任黄门郎、射声校尉,又继承了父亲留下的新都侯爵称号。因为他年轻时一直表现得谦虚有礼、清廉节俭,经常帮助穷苦百姓,扶持民间,因此在民间赢得了“贤良”的美名。和那些敢把自己当皇帝的叔伯们比起来,王莽显得朴实多了,又因为他的品性,汉成帝对他一直挺放心。

汉成帝去世前,王莽已经取代了那些叔伯们,成为西汉王朝的新大司马大将军,站在王氏第二代掌握实权的重要位置上。

天有变故,突如其来的风云变幻。正值年壮的汉成帝在沉迷享乐过度后,突然得了心脏病去世了。留下的只有空无一子的皇位,后来传到当年王政君的“情敌”之一傅昭仪的孙子,定陶王刘欣的手里。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去世以后,刘欣登上皇位,改元为建平,被史书称作汉哀帝。

汉哀帝即位之后,王政君由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地位一下子更高了不少。

不过,汉哀帝其实并不怎么依赖王氏家族,见到朝中满是王姓的官员,他也会学着点,先后让自己的生母丁姬当丁太后,把祖母傅昭仪也封为太皇太后,让她们和汉成帝时的王政君、皇后赵飞燕站在一块。后头找机会,把王氏外戚的几位核心人物都逐出权力圈,像王根、王莽啥的,一个个都被免职回家休息去了。这位置往上补的,是汉哀帝的娘家丁氏家族。汉哀帝的舅舅丁明,就被任命为大司马、骠骑将军,领导朝政。丁太后的叔叔丁望负责守卫京师,担任左将军。丁氏一族里还不少人,都是大将军、九卿、侍中之类的,要数十位都有。

眼瞅着丁家变得比王家还厉害,自己手里的权力一天天被剥夺,估计除了王政君,没人比她更焦急的了。不过这事儿没办法,现在的皇帝不是她的孙子,她想插手掌控,根本没门。

不过,王政君身体还挺结实,硬是挺过去了,把自己的“情敌”傅太皇太后和汉哀帝的母亲丁太后都熬死了。至于汉哀帝继位成了汉成帝,结果也是个命硬鬼,皇位才坐了七年,就撒手走了。

汉哀帝没留下子嗣,身后只剩下一个命运坎坷的男宠董贤,还有一个成语“断袖之癖”的故事。

汉朝又一次陷入了“皇帝荒”的局面。

汉哀帝没得子嗣,也就是说汉元帝的三支血脉中,已经有两支断了。剩下的只有汉元帝的冯昭仪所生的中山王一支,里面还藏着个九岁的小娃娃,叫刘衎[kàn]。这个小家伙,没跑,皇位铁定归了他,叫汉平帝。

汉平帝年纪还小,亲自治理不是太现实。王政君奶奶这会儿很明白,这正是翻身升位的好时机。为了防止自己再次失势,她打算先发制人,一边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叫新都侯王莽进宫帮忙料理丧事,辅佐汉平帝;一边又暗中指使朝中大臣弹劾董贤,在汉哀帝生病时不亲自看护,最后逼得董贤自杀。

布置完毕之后,王氏的外戚势力又回到了汉朝的朝廷,王政君也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掌握了后宫的实权。

她哪里知道,重新回到朝堂的王莽,已经不打算再为汉室那小皇帝打工了。他打算推翻现有的政权,让天下都姓王。

此刻,王政君已经是年过七十的老人了。

从18岁那年走进宫门开始,王政君在深宫里待了整整五十多年。虽然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接连击败了那些和自己抢老公的“情敌”,凭借皇家的势力,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好处,但一个少女一生都奉献给了宫闱,未免也太凄凉了吧。尤其是,像赵飞燕、傅氏这些想要分一杯权力的人一个个退出“战场”后,那种独自站在高处、孤寂难耐的感觉就更加浓烈了。

这事儿,王莽怎么会不了解呢?为了讨老太太的欢心,又为了自己能更顺利地掌控汉朝的朝政,他一边继续表现得谦恭有礼,拉拢朝中的大臣,让他们都夸自己、歌颂自己;一边也加紧巴虎地讨好那老姑妈,提议让王政君放心把权力交到自己手里,多出来宫里走走,看看那繁华的大汉江山。

这个建议,正好是王政君心里想要的。

这些年,老太后除了在后宫里为了王氏一门的势力东奔西走,没再干过其他事。到了这个年纪,看着身边那个名声响亮、又为自己考虑的大侄子,老太太心里大概是觉得挺踏实的。

之后的七年里,王政君在大侄子王莽的安排下,过得挺惬意的半隐退生活。而王莽这段时间也在慢慢地把朝里的重要位置都换成自己的人。接着,继王莽之后,成都侯王商的儿子王邑,以及安阳侯王音的儿子王舜,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担任大司空、大司徒这些要职。从此以后,西汉的“权力三公”,全都由王家出身的人担任。

王家再次崛起,似乎在预示着汉朝的衰亡即将到来。

像后世那些实力超群、终结王朝的曹操、杨坚一样,王莽也喜欢让前朝皇室保持自己的血统。为了确保王氏家族的权势能够世世代代传下去,王莽想方设法与皇室结亲。在太皇太后的默许之下,王莽把自己的女儿王嬿送进宫,成为汉平帝的皇后,后来被称作孝平皇后。

把女儿送进去做皇后,不只是为了搞乱皇族血统,关键还在于,要是皇帝再突然去世了,自己的女儿就可以当上太后,那样一来,王莽就成了太后的生父了。

元始五年(公元5年),汉平帝在未央宫去世,年仅14岁。关于死因,还存在争议。有说法认为,是被王莽谋害的。不过,当汉平帝病重时,王莽曾经表现出“我愿折寿十年,只为天子平安”的模样,所以,汉平帝一死,朝中大臣们还是把王莽当作百官之首。

到这个时候,汉元帝的三支血脉也彻底断绝了。

▲赵飞燕,有传言说汉成帝其实是在她身边去世的。图片来自网络。

王莽提议让汉宣帝的玄孙刘婴当新皇帝,那时候刘婴还只有两岁。这个动作让汉室皇族们都不爽了。汉元帝没有子嗣,但汉宣帝除了刘婴这个玄孙之外,还有几个曾孙。可王莽靠着在朝中的威望,硬是无视皇室宗亲的反对,立了这个年纪轻轻的两岁娃娃当皇帝,意图啥,大家一清二楚了。

这会儿,王莽已是51岁,看到年迈的老姑妈还在世,心里大概也没打算再等了,便打算拉拢朝中大臣,向太皇太后递折子,想让自己被封为“摄皇帝”。

好长时间没插手朝政的王政君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大侄子从一开始就打算做皇帝,拼命巴结自己不过是为了早点实现“梦想”。此刻,宫里的人都记着王莽的好,轮不到她老太太说话。

王政君只好顺着他说,让王莽当了“摄皇帝”。不过从这以后,王莽那忠孝两全的好名声,在王政君这里早就碎了一地。

第二年,刘婴不喜欢的汉宣帝曾孙刘信,在东郡太守翟义的支持下,第一个动了起来。消息一传到长安,王政君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他到处跟人说:“我早就知道王莽那小子不成气候,现在汉室的亲戚们都起来造反,王莽的日子快到头了。”

王莽找了个叫哀章的人,从他手里拿了两本小册子,大致内容就是说,汉高祖刘邦认为汉家的天下应该交给王莽,这样国家才能安稳。

接着,王莽堂而皇之地改了国家的名字,叫“新”,还自己当上了皇帝。

消息传到宫里,王政君一看就知道,想跟王莽过不去,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了。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紧紧握住那块自秦始皇时代就流传下来的“传国玉玺”。要王莽当皇帝,没有这块印,便再怎么真也不算正牌。

王莽也深知这道理,一登基第一时间就派自己的堂弟王舜去找老姑妈要那块玉玺。可怜老太后,日夜提防,家贼难防啊。

一见到王舜,王政君心里满是不愿意。她叹气说:“我这汉家的孤寡妇,早晚都要死,想和这玉玺一块埋了,也没可能实现啊。”

王舜还是留点情面,没有拼命抢走,只是平静地对太后说:“王莽对玉玺势在必得,您老两腿一伸就走了,他照样能拿到他想要的东西。您应该不想死后被遗弃在荒野里吧。”

今天这西安,大家熟悉的长安城模样,还是那副熟悉的模样。来自:图虫创意,已授权。

王政君一辈子争来的这点权力,现在要全部让出去。她始终还是不肯,于是史上诞生了经典的一幕:

她怒气冲冲把玉玺扔到地上,愤怒地喊道:“我老已经去世了,像你们这些兄弟一样,如今天族都要灭了!”

王莽篡了皇位之后,还是留了点情面,给王政君封了个新尊号,“新室文母太皇太后”。他自己也肆意妄为,把汉元帝的庙宇拆了,给自己姑妈建了一座新宫,叫长寿宫,还祈求太后能长命百岁。至于曾是汉元帝皇后的王政君,住进这座宫殿时,心里究竟是啥滋味,谁也猜不透。

公元13年的建国五年,曾经历过五个朝代,尊为四朝汉家后位的太皇太后王政君,最终在84岁高龄时去世。东汉的史学家班彪曾这样评价她:“由孝元后一路走来,辅佐汉朝四代,作为天下母亲,享受国家六十余年,弟弟们掌握朝政,手握国权,五将十侯,最终建成了新都。”

王政君这一辈子,基本上就是围绕“权”这一个字打转的。大概没有什么比掌握权力更让她觉得踏实的了。可惜,职位再高、势力再大,最终都不过一场空。

她虽然没有直接灭掉西汉,但西汉的终结都被她牵扯其中。就像王夫之说的那样:“亡西汉的责任,元后之罪已经通达天地矣。”

参考资料: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

陈其泰:《西汉后期政治危机的集中展现》,《求是学刊》,2018年第6期

张海丹:《王政君新解》,《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2期

吴贝贝:《元城王氏与西汉后期政局研究》,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