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美国一边嚷嚷着要帮乌克兰,一边又拖着不让人家放开手脚打呢?这事儿听起来就像是朋友借你车,却不给你钥匙一样别扭。最近俄乌冲突的走向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特朗普嘴上喊着让乌克兰进攻,背地里五角大楼却卡着导弹不给用,这种自相矛盾的操作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说起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政策,那真是比翻书还快。拜登政府快下台那阵子,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之前死活不让乌克兰用ATACMS这种远程导弹打俄罗斯本土,到最后关头突然松口说"行,你们打吧"。当时这决定可把国际社会给震惊了,连军事专家都说这是"重大政策转变"。结果特朗普一上台,立马又把这套玩意儿给停了,重新搞起了严格的审批制度。你说这不是折腾人吗?
华盛顿智库的分析师们对这事儿也是各种解读。有人说这是美国内部对如何支持乌克兰存在根本分歧,一派担心跟俄罗斯直接开火,另一派又不想丢了盟友的面子。五角大楼那些官员现在也是左右为难,一方面要听总统的,另一方面又得考虑实际后果。据内部消息,现在每个军援决定都得经过好几轮讨论,有时候一个导弹使用申请能在办公桌上放好几个星期。这种拖拖拉拉的作风,让前线的乌军指挥官们急得团团转。
与此同时,普京那边也在玩着自己的小算盘。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最近表态说,普京愿意跟泽连斯基坐下来谈,但前提是议程得准备就绪,而且还暗示质疑泽连斯基的合法性。这话听起来客客气气的,实际上条件苛刻得要命。要知道,早在伊斯坦布尔谈判的时候,俄方就提出了三个工作组的建议,结果乌方到现在都没正面回应过。
根据国际关系研究机构的统计,从冲突开始到现在,俄乌双方进行过的各种层级谈判加起来超过15轮,但真正有实质进展的屈指可数。每次谈判前双方都摆出一副要好好聊的架势,结果坐到谈判桌前就开始各种前提条件,最后不欢而散。这种外交辞令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巨大差距,让国际观察家们都看得直摇头。
更要命的是,普京还玩起了核威慑这张牌。就在乌克兰首次使用美制远程武器打击俄罗斯本土的同一天,普京签署了更新后的核威慑政策。这时机选得,简直就是在明摆着告诉全世界:"你们要是玩得太过火,我这里还有更狠的招数。"新政策明确列出了六类可能触发核回应的情景,比以前的版本具体了不少。
核安全专家对此分析认为,这种降低核打击门槛的做法,直接影响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乌军援政策的谨慎态度。毕竟谁也不想为了支持乌克兰而把全世界拖入核战争的边缘。就连平时对俄罗斯最强硬的一些北约官员,现在说话都开始小心翼翼的。前段时间有个智库做过调查,发现西方国家对核威胁的担忧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0%。这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大家对局势升级的真实担忧。
在美俄这场你来我往的博弈中,欧洲却有点像被朋友晾在一边的第三者。慕尼黑安全会议之后,欧洲各国试图协调出一个统一立场,生怕美俄绕开欧洲直接达成什么协议。结果前不久美俄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来了次会晤,欧洲代表连个影子都没看见。这下欧洲领导人们可不乐意了,法国总统马克龙开始四处游说,德国也承诺提供更多防务支持,就是想证明欧洲在这事儿上也有话语权。
欧洲民调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76%的受访者担心过度依赖美国政策变化会让欧洲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担忧不是没道理的,毕竟美国总统四年一换,政策也跟着变来变去,欧洲总不能跟着美国的节拍团团转。现在欧盟内部正在讨论建立更独立的安全框架,虽然嘴上不说,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在为将来可能的"去美国化"做准备。
最有意思的是,这三方各自都觉得自己占据着道德制高点。美国说自己是在负责任地支持盟友,既要帮忙又不能把事情搞得一发不可收拾。俄罗斯说自己是在维护国家安全,面对西方的步步紧逼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欧洲则说自己是真正关心地区稳定,不像某些大国只会玩地缘政治游戏。听起来都挺有道理,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盘算。
这种三方博弈带来的不确定性,已经开始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能源价格的波动、粮食供应的紧张、军费开支的增加,这些都不是什么遥远的政治游戏,而是实实在在会影响到每个家庭钱袋子的事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显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已经让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了0.3个百分点,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大,但换算成实际损失可是万亿美元级别的。
战争的棋盘上,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下棋的,其实都可能是棋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