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一座长江以北的"江南"城凭什么让所有人服气?
"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仙李白的一句召唤让无数人把扬州刻进了江南梦。 摊开地图仔细看一个"矛盾"明晃晃地摆着:扬州它分明就在长江北岸! 按常理长江是划分南北的天然界线江北是江北江南是江南。 可怪就怪在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扬州简直就是"江南"最闪亮的代言人之一。 这地理与文化的"错位"正是扬州最耐人寻味的魅力密码它靠什么硬生生把江北地界写进了江南的骨髓里?
想要解开这个结先得弄明白"江南"到底指的是什么。 字面看"江南"就是长江以南呗。 可翻翻历史账本这范围一直在悄咪咪地变。 汉代那会儿"江南"地盘可大了连江北的不少地方都包了进去。 到了唐宋以后大家嘴里的"江南"越来越聚焦在太湖周边那一片水灵灵的土地上核心就是苏南、浙北成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米粮仓富得流油。 然而"江南"这个词越来越"超纲"了它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更是一整套文化名片、生活理想的大集合。 人们聊起"江南"脑子里蹦出来的是啥? 是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水墨画境是吴侬软语酥到骨子里的温柔乡是园林假山移步换景的雅致心思是鱼米丰饶穿金戴银的好日子。 总而言之"江南"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人理想中最滋润、最有品位的那部分生活。 所以评判一个地方属不属于"江南"真不能光看它在不在长江南边得看它骨子里的气质对不对味儿。
要论气质扬州绝对是个"气质型选手"。 它在地理位置上是真牛。 摊开中国地图找两条黄金水道:长江东西横贯的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的生命线。扬州城就稳稳地坐在这个"十字路口"上。 尤其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公元七世纪开始扬州就坐上了"风水宝地"的头把交椅成了全国水运网络的心脏地带。 南方的粮食、丝绸、茶叶北方的物产要转运调配绕不开扬州。 盐! 明清时期朝廷在两淮(淮南、淮北)设立庞大的盐运管理机构扬州城就是当时绝对的盐务中心堪称中国古代的"能源之都"。 盐商们富可敌国"一夜堆盐造白塔"的传说并非虚言。那时的扬州阔到什么程度? 唐朝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意思是扬州天下第一富成都(益州)只能排第二。 这泼天的富贵给"精致江南生活"打下了最硬的底子。 没钱哪来的闲情逸致玩情调?
正因为钱袋子鼓扬州成了全国最耀眼的"名利场"。 谁不爱有钱又懂享受的地方? 帝王来了!清朝乾隆皇帝六次浩浩荡荡下江南其中有五次都没落下扬州在城里四处题诗刻字留下了瘦西湖的钓鱼台、白塔、五亭桥等众多"打卡点"。 大领导的"官方认证"比啥广告都硬气。 文人墨客更是把这儿当成了"灵感泉"。 李白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给城市定了浪漫的调性;杜牧一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让人对它的繁华风流心驰神往;徐凝更狠"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把扬州的月色捧上了天。 这帮文化顶流们写诗、作画、搞雅集天天变着法儿地吹捧扬州有多美、有多好。 千年传播下来扬州在人们心中就等于"江南梦"的标准样板房。
光有人吹还不行还得有硬实力。 腰缠万贯的盐商们在扬州城里盖起了一座座美轮美奂的私家园林。 个园里头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用不同的石头(笋石、湖石、黄石、宣石)造出不同的景巧夺天工;何园(寄啸山庄)的千米复道回廊如空中游廊中西合璧的范儿十足。 这些顶级园林的精致程度跟苏州园林比都毫不逊色直接把江南园林的审美天花板给砌结实了。会享受的扬州人还折腾出了世界顶级的美食体系淮扬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不是白来的。 一块文思豆腐切出万根细丝一颗狮子头讲究嫩如豆腐追求食材本味的极致精细完全契合江南饮食文化的内核。连日常消遣都透着一股子讲究劲儿:"早上皮包水"天蒙蒙亮就钻进富春、冶春这些老茶馆一壶魁龙珠茶配着蟹黄汤包、千层油糕、翡翠烧麦慢悠悠吃到日上三竿;"晚上水包皮"晚上去澡堂泡个澡、擦个背、修个脚讲究的是"水包皮"的舒坦人生。 更别提那些看着都眼晕的扬州漆器、玉雕、通草花、剪纸这些手艺活把江南的细腻、精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扬州过的日子处处都在告诉世人:什么叫活得精致什么叫"江南范儿"。
虽然在地图上被划到江北扬州在气质上跟"江南"确实无缝衔接。 城里头水网纵横瘦西湖的碧波连着古运河的流水小船桨影摇摇晃晃俨然一派水乡韵致。 扬州话虽然被划为江淮官话靠近镇江、常州这些吴语区几百年的交流渗透下来口音里也带着一丝丝婉转悠扬的味道。 历史上江淮地区本就与吴地(传统江南核心)交流频繁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扬州骨子里的那点"江南味道"是有深厚基础的。
当然历史如大潮起伏。 昔日"扬一益二"的极盛繁华已成过往云烟。 今日的扬州在江苏省13个兄弟城市里GDP排在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常州之后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约7400亿元(仅为苏州的约1/3)算是稳居中游的水平。 跟苏南几个经济超强市相比扬州的脚步确实没那么快。 然而历史的巨大光环并未暗淡反而在时光的打磨下发酵出更醇厚的滋味。 今天的扬州城更像一个文化富矿。 瘦西湖国家5A级景区湖面倒映着五亭桥、白塔、钓鱼台仍然映照着乾隆当年的亭台。 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扬州段堪称精华中的精华。 个园、何园不只是普通公园它们是研究中国园林艺术的"活教科书"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淮扬菜制作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雕版印刷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座城里生根发芽。 古城区青石板巷弄里的老字号茶馆、澡堂子、酱菜铺顽强地保留着"皮包水、水包皮"那份缓慢悠长的调调。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的"江南韵味"正在散发强大的吸引力。 越来越多的游客冲着这股子独一无二的气息而来数据统计显示扬州市近年来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让这座地理上属于江北的"江南"代表城市重新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彩。 甚至泡澡堂修脚都成了文旅项目一次像样的"水包皮"体验人均花费能达到5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