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的家训:首畏工作量不足,次畏增添他人困扰,再畏开支过度
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先驱,无不勤奋刻苦,无私地将毕生精力奉献于党和革命事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卓越力量。被誉为党和人民“骆驼”的任弼时,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任弼时,1904年诞生于湖南汨罗的一户文墨世家,其高尚的人格品质源于传统的家国情怀与开明的家庭氛围的熏陶。在青年时代,他的爱国热情、勤奋精神、独立自主和自我振奋的思想火花在笔下熠熠生辉,面对忧国忧民的迷惘,他始终不懈地探索着强国富民的道路;在异国他乡,他不懈地研习革命理论,积累经验;在革命的道路上,他兢兢业业,三十年如一日地埋头苦干,不计个人地位与名声,不畏病魔缠身……他将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纵然一个人的生命有尽,但任弼时通过实际行动所铸就的革命精神却永远熠熠生辉。他那广为人知的“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花钱多”,已成为他们家的“家训”,一代代传承于后人。
乌鸟私情,舐犊情。
敬奉双亲,和睦兄弟,家庭中洋溢着温馨和谐,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鲜明写照。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先辈的杰出代表,任弼时在国事上,是党和人民心中的“骆驼”,在家庭中,他是一位恪尽职守的儿子、丈夫与父亲。在诸多家书之中,他倾注真挚情感,字字句句中流露着对家人的深情厚谊,将家人的情感纽带紧密相连,绘就了“乌鸟私情,舐犊情深”的崇高家训。
“当前社会的存亡,生死攸关,全在我们这一代青年。将来若能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世界,共享天伦之乐,这便是我们青年人的希望与责任,达此目标,方算成功。”对父母,他唯有祝愿他们健康长寿,“未来定能见证大同世界的到来”。字里行间,虽无法尽述对家人的思念,却饱含了对父母深沉的爱。任弼时始终铭记父母的教诲,时刻牵挂着家中的长辈。他总是利用工作之余给家人写信,告知自己的近况,问候父母安康,看似平凡的笔触中,流露出他对父母无尽的眷恋。
1921年,任弼时在莫。
“若你们能于周日归家,自能给予她极大的慰藉。”任弼时的言传身教与无微不至的叮咛,使得爱与孝道在他们的家庭中得以延续。
自延安岁月起,长女任远志便对父亲的健康状况忧心忡忡,她总是竭尽所能,为父亲分忧解痛。任弼时身患高血压,劳累过度时,面颊通红,头部剧痛。此时,任远志便会与妹妹携手为父亲按摩头部。尽管长时间跪在炕沿上,膝盖疼痛难忍,但她始终默默忍受,直至父亲病情有所缓解方才稍作休息。任弼时在苏联治疗期间,任远志不仅频繁写信询问父亲的病情,还特意叮嘱远在苏联求学的妹妹任远芳,要时常写信给父亲,并在条件允许时前往探望,以解其孤独之苦。假期里,任远志大多留在家中陪伴母亲,为担忧父亲病情的母亲带来慰藉。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琐事,彰显了任弼时与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
1926年,任弼时与陈琮英在上海喜结连理。
“我们身为革命伴侣,都是党的儿女,我们的爱情,已化作了对党和人民的深情。”纵然时代更迭,这份崇高的爱情,依旧值得我们去追寻与崇尚。
尽管工作繁重,任弼时与孩子们共度的时光有限,然而他对孩子们的深情厚谊却无以言表,常以看似平凡的举止,传达着对孩子们那深沉的关爱。
任远志的大女儿童年经历颇为曲折,自幼便与母亲一同身陷囹圄。半年后,母女二人终得解救,重返自由。然而,她随即被送回故乡。直至抗战胜利翌年,她才有幸与父亲首次相见。尽管相聚时光有限,但在日常的点滴间,她深刻体会到了父亲深沉的关爱。1947年,胡宗南部进攻延安,中央机关迁至王家湾一带,任远志随父亲一同迁徙。在此期间,因洗被子于河沟中受寒,任远志不幸发起了高烧。
身为工作繁忙的任弼时,便以一盆冷水,一条毛巾,轻抚女儿额头,随即又投身于文件与电报的审阅。不久后,他又换上新的毛巾,继续投身于工作。如此往复,连续数夜,任弼时始终在革命事业与对孩子的关爱之间,保持着那份既宽广又细腻的情怀。
1946年,任弼时与其家人于枣园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在这张照片中,远志与远征两位女儿从湖南的故乡跋涉而来,终于与父母团聚。
任远芳,任弼时的幼女,于1938年在苏联降生。不久后,任弼时夫妇便遵命回国,直至1948年,父女俩才得以重新建立联络。翌年,任弼时以俄文撰写了给女儿的初信,考虑到女儿对中文的生疏,他特意选择了这种语言。信中,任弼时对阔别十年的女儿充满思念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急切:“亲爱的小卡佳:……得知你生活美满,学业有成,我们深感欣慰。然而,为何我们未曾收到你的照片?想必你已经长成大姑娘了,我们多么渴望一睹你的风采,哪怕只是一张照片。”这封信让任远芳首次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深切关怀,也让她对“家”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这段岁月里,任弼写给小女儿的多封家书中,频繁地以“亲爱的”“我亲爱的女儿”“我亲爱的卡秋莎”等昵称呼唤任远芳,不时寄去家人的合照,关切地提醒她要照顾好身体,忧虑她是否吃得饱、穿得暖,是否有过不适……对女儿的无尽关爱,无不渗透于字里行间。任远芳在晚年回忆这段时光时感慨道:“我与父亲同住的日子总共不超过一年零七个月。然而,父亲的爱却如暖阳,温暖了我一生的旅程。”
任弼时不仅对孩子关怀备至,鼓励他们不断精进,更在日常生活中教导他们懂得相互体贴、相互扶持、彼此相亲相爱。在他与爱女即将从苏联归来之际,他给儿子任远远写了一封信,告知他姐姐即将归国,日后将与他一同入学。他如此叮嘱:“她回国后,你必须时刻准备着给予她帮助,绝不可因为她对中国语言尚不熟悉而欺凌她。我不仅已为她购置了一辆女式脚踏车,还为你买了一辆男式脚踏车。然而,远芳姐姐却尚无车辆,你应当准备将你现在使用的脚踏车,将来作为我们重逢的礼物赠予她。我相信你会赞同这一点,而且我真心希望你能如此,这也是我事前要向你讲明的原因。”
优秀的家风源于言传身教,任弼时虽然鲜少对孩子们讲述深奥的道理,然而他的一举一动皆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们。他以真挚的爱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用爱传递着尊老爱幼、兄弟和睦、亲如一家的美好家风。
二、牢记“服务人民”
既然食用了人民的粮食,就不能辜负人民对你们的期待,未来务必为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你打算学什么?想攻读哪个系?”任培珊表示想要学习农业,攻读农艺系。听到这,任弼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说:“那太好了,我希望你未来能成为一名拖拉机手,努力成为一名农民所需的选种专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任弼时亲笔为孩子们书写的红模字。图中可见任弼时与家人温馨的合影。
“你到延安后的一年,因战事影响,未能尽善尽学,如今晋绥局势稳定,你宜安心学习,在学业与生产中务必注意健康,切勿因病影响学业。”他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你们这一代,学成之后,应将所学贡献于国家建设,经济与文化事业的发展亟需众多人才的投入,而建设事业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支撑。”
在任弼时的眼中,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有所贡献,将个人命运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衷心期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被培育成对国家建设大有裨益的栋梁之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创之际,他在致小女儿任远芳的书信中言道:“我国人民未来的使命在于恢复与振兴工农业生产,此间亟需众多形形色色的专业人才与干部。愿你加倍勤奋学习,于苏联学业有成后,成为一名卓越的专家。”面对任远芳渴望一同归国的愿望,他详尽地为女儿剖析了回国与留苏两种选择的优劣,建议女儿留在苏联继续深造,完成大学学业,以所学专业知识回馈祖国,为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尽管任弼时与子女相聚时光有限,然而在家书中,他始终牵挂着孩子们的学习进展,不断叮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
“身为共产党员,我们肩负着革命的重任,若能坚持走到第一百步,便不该在第九十九步时放弃。”他用生命诠释了“骆驼负重至死休”的豪迈篇章,他那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骆驼”精神,成为了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任弼时携二女远征。
“轻伤不下火线,你怎会回来呢?”任弼时的二女儿任远征当时也在延安的小学就读,目睹许多同龄人被父母接走,她也期盼父母能来接她,但最终未能如愿,只得随学校行动,吃尽苦头,常常行走间便昏睡过去。正是任弼时不断磨练孩子们的吃苦意志,使得他们从小就懂得自力更生,而非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日后都成为了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为国家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心系人民,无私奉献”,“勇做革命先锋”,这是聂荣臻元帅对任弼时的由衷赞誉,亦是对其生平最真实的描绘。在任弼时的言传身教中,孩子们领悟了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人,一名对民族、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秉持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的优良家风,这种精神在任弼时家中代代相传。
三、艰苦朴素,革命传家宝。
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艰苦奋斗,更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秉持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代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任弼时同志自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始,直至新中国诞生之后,几十年如一日,始终秉持着勤俭节约、朴素生活的优良作风。他那深入人心的“三怕”言辞,正是其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
任弼时始终坚守着简朴的生活传统。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他引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那时的他,在衣食用度上与普通战士并无二致。不仅以身作则,任弼时还极为重视对党员干部进行简朴生活的教育,反复强调“艰苦朴素乃革命之根本”,期望他们能始终坚守劳动人民的初心。他的教诲与简朴的作风,如同滋润万物的细雨,感染并启迪着党员干部与革命群众,在政治上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任弼时在延安。
“一人之需,不应影响整个机关。”即便工作人员再次提出为他更换更舒适的居所,任弼时依然选择留在原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居所未曾变动。这种不喜打扰他人的品质,正是他朴素生活作风的生动写照。
“如今还有许多人衣不蔽体,怎能有布搭棚子?”
任弼时在生活中始终保持自律,绝不谋求特殊待遇,并常以爱护国家财产、勤俭持家、节约开支的教诲熏陶家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面临重重困难,领导干部实行供给制,任弼时每月都会询问妻子,菜金是否超出了供给标准,生活用品是否按照规定领取,坚决不逾越规定界限。在他于北京市郊养病期间,孩子们陪伴左右,他严格规定不得随意叫车进城,要求孩子们将事务集中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油料浪费。任弼时经常叮嘱孩子们,务必节约水电资源,人走灯灭,自来水使用时不宜流量过大,用后必须拧紧水龙头;不得随意在墙上钉钉子挂衣物;开窗时务必固定窗扇,以防风吹破碎玻璃。为了培养孩子们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他还特意在每个房间的电灯开关处贴上“人走灯灭”的提示。任远志继承了父亲的教诲,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习惯,并以此教导自己的子女。
1950年夏,任弼时寓所留影。
任弼时对于穿着与使用物品的态度,始终秉持着能修补便继续利用,直至确实无法再用时方才舍弃的原则。当他们一家初抵北京,陈琮英便指示孩子们搜集一些旧衣改制鞋底。然而,当孩子们将那些破旧的衣物交予母亲时,却遭到了任弼时的严厉批评。他从中挑选了几件破损程度尚可的衣物,对孩子们语重心长地说:“这些衣物尚可修补后继续穿戴,既然已经进城,我们更应注重节俭。‘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道理,不可忘却。”女儿们所用的衣箱,皆是任弼时昔时存储文件的木质箱子,其粗糙与简陋显而易见。任弼时这种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儿女的教育,在她们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她们将父亲的教诲牢记于心,并付诸实践。长女任远志在求学期间,从不主动向家中索要分文。偶尔父母疏忽了给她车票经费,她便随身仅有的三分钱购买三分钱的票,余下的路途则选择步行。若身无分文,她便选择全程步行;入伍后,身着军装,里外皆未追求过时尚服饰;婚后,家庭经济虽略显紧张,她却带着孩子艰苦度日,顽强地渡过了那段艰难岁月。这一切,无不受益于父亲任弼时的言传身教。
生命虽尽,精神永存。任弼时以无私奉献、勇于自我牺牲的“骆驼”精神,铸就了革命家风的典范,传承不息。任弼时未曾向子女灌输高深的理论,却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循循善诱的教导、以及身教言传,让他们领悟到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任弼时优秀的家风,不仅是其家庭宝贵的传承财富,更是整个社会宝贵的家庭教育资源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