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冷战开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动员了各自的全部力量,展开了极为激烈的对抗,虽然没有直接爆发战争,但双方为战争准备的军事装备发展到了巅峰。在这场对抗中,核武器作为冷战时期最重要的军事砝码,深刻影响了国际格局,左右了各国的战略布局,也成为了阻止全面战争的关键因素。时至今日,核武器依然是美俄博弈过程中的终极力量。
一:冷战开始时的美俄核理论
原子弹的问世让全球的军事力量都认识到这种具有毁灭性的武器带来的冲击。美国作为当时唯一的核武拥有国,自然希望通过这种核优势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等国很快意识到核武器的重要性,纷纷投入到核武器的研制中。1945到1952年间,美国在核武器的优势地位保持领先,但苏联也紧随其后,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进行首次核试验,虽然与美国相比还有差距,但这对于美国及其欧洲盟友已经构成了巨大压力。苏联直接面对的是欧洲,二战后刚刚复兴的法国、耗尽国力的英国、军事力量薄弱的西德,以及只有少数驻军的美国在欧洲都无法有效阻止苏联军队的推进,尤其是苏联数百万训练有素的军队,其强大的核打击能力成为保障欧洲安全的关键,也成了美国拉拢欧洲国家加入北约的筹码。
1952年,杜鲁门提出了“遏制战略”,通过建立北约包围苏联,全面发展核力量。此时,美国唯一能够跨越大洋投掷原子弹的力量是战略轰炸机。1947年,美国刚建立战略空军司令部时,拥有319架B-29轰炸机,但这些轰炸机仅配备了13枚原子弹,并且只有一个轰炸机大队具备投掷原子弹的能力。与此同时,苏联仿照B-29轰炸机设计了图-4轰炸机,但由于苏联没有海外军事基地,图-4轰炸机无法从本土起飞并抵达美国本土。相比之下,美国可以将核轰炸机部署到欧洲盟国,直接打击莫斯科等重要目标。这种情况大大增强了美国的战略威慑力。直到1950到1960年,苏联都不敢过度刺激美国,只能卧薪尝胆,奋力追赶。
赫鲁晓夫上台后,他认为未来的战争必然会大量使用核武器,而核战争根本没有真正的胜者。因此,他提出通过“核毁灭”来维持军力平衡,以此来保持和平。苏联开始推进“唯核武器论”,裁减350万军队,建立了战略火箭军,将所有资源集中投入到核武器的研发,停止了陆军、海军和空军等与核武器无关的项目,全面转向火箭核兵器的发展。战略火箭军被认为将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一开始就大量集中使用核武器来摧毁敌人,陆军则只需跟随核武器的突击效果进攻。根据理论,如果全面使用核武器,战斗一个方面军的进攻正面可以从常规武器的300公里扩大到600公里,前进速度从每小时20公里提高到100公里,战役时间也能从35天缩短至20天。然而,这一切仅仅是理论推算。
到1962年,苏联核武器的数量仅为300枚,而美国则继续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削减陆军并扩充导弹核力量和战略空军。由于美国工业基础强大,到了1962年,美国已拥有5000枚原子弹。
二:冷战时的美俄威胁
显然,苏联的核武库在冷战初期无法应对欧洲的战争需求,也无法威慑到美国本土。要威慑美国本土,苏联只能依赖弹道导弹。50年代初期,苏军仅拥有可打到欧洲的P-1、P-2和P-5中近程弹道导弹,直到1961年,苏联才研发出了P-16洲际弹道导弹。到1963年,美国已拥有424枚洲际导弹、224枚潜射战略导弹和630架远程轰炸机,而苏联的核力量则只有90枚洲际导弹、107枚潜射导弹和140架图-95远程轰炸机。苏联的这些远程轰炸机无法突破美国防空系统的拦截能力。为了迅速实现核平衡,苏联将48枚中程核导弹部署在古巴,这一举动导致了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凭借强大的海空力量拦截了驶向古巴的苏联导弹。如果1962年美苏爆发核战争,美国拥有3000枚核弹,总当量达到70亿吨,而苏联能向美国投射的核弹头不过300枚。无论是核弹头数量还是质量,苏联的核打击能力远不能威胁到美国。最终,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并撤出在土耳其和南欧的中程导弹后,苏联同意撤出在古巴的导弹和伊尔-28轰炸机。
受到严重羞辱后,苏联开始全面开展核竞赛,力图在核武器上与美国平衡。到了1969年,苏联已经拥有1023枚洲际导弹、196枚潜射导弹和145架远程轰炸机,美苏之间的核载具差距由3.3:1缩小为1.66:1。同时,苏联还突破了集束式多弹头导弹技术。到1970年,苏联和美国的核弹头差距仅为31枚,到了1972年,苏联的洲际导弹已经达到1530枚,比美国多出了44%,而潜射弹道导弹也达到了560枚,接近美国的85%,远程轰炸机也已达美国的70%。面临激烈的核竞争,约翰逊政府提出了“灵活反应”战略,旨在确保美苏两国都能在核冲突中保持相互毁灭的能力。这样即使一方先发动核打击,也将遭到毁灭性的核报复,避免一方完全摧毁另一方。为了在核战争中占据优势,战略首先需要对对方的1000个重要目标进行全面核突击,首要目标为指挥机关、通信中心和核武器基地,其次是重兵集团、重要工业中心和主要城市。
美军通常依靠海基战略核力量作为核突击的主力。在核战争初期,美军首先要摧毁苏联的战略指挥中心和通信设施,然后消灭苏联海军,特别是摧毁苏联的核潜艇,最后还要摧毁苏军的导弹发射基地。美军的海基核力量由4个级别、41艘战略核潜艇组成,每艘潜艇平均携带16枚核导弹,弹头当量达到80至100万吨。这些核潜艇分为第14、15、16、18和20五个大队,其中第20大队主要负责训练任务,第14大队驻扎在揶威海盆和罗佛敦海盆,目标包括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圣彼得堡、加里宁格勒、里加、塔林、华沙和布拉格;第16大队则部署在东地中海,主要打击敖德萨、基辅、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顿涅茨克和罗斯托夫等地。第15大队位于日本九州,目标是海参威和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每个大队配备382至392枚导弹和1146至1171枚核弹头,从发射到命中目标的时间通常仅需10至20分钟,这对于核打击的时效性至关重要。相比陆基核导弹,这样的时间优势可以有效减少敌方反应的机会,确保先发制人。
苏联也拥有5个核潜艇区舰队,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劣势,苏联的核潜艇必须从本土出发,经过万里航程并穿越美国海军的多道封锁线才能接近美国本土。因此,苏联更加重视陆基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以保证在战时的灵活性和打击能力。
三:美俄核武器数量
在80年代末,苏联在全球争霸的过程中逐渐感到疲惫,国内外的各种矛盾和压力促使苏联与美国签署了消减战略核武器的协议,双方承诺将各自的核弹头数量减少到6000个,导弹数量削减到1600枚,其中洲际弹道导弹携带的核弹头数限制在4900个。苏联在此协议中吃了亏,因为苏联的SS-18陆基弹道导弹数量被限制在154枚,携带的核弹头数仅为1540个。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美国签署了第二阶段的战略核武器限制条约,规定到2003年,双方的核弹头总数将减少至3000到3500个以下。条约还规定,SS-18洲际弹道导弹将全部报废。在可保留的3000到3500个核弹头中,海基战略核弹头数应为1700到1750个,双方主要希望保留有效的核反击能力。
自1999年起,美俄双方进入了第三次战略核武器削减条约谈判,目标是将核弹头进一步削减至2000到2500个。由于第一阶段的战略核武器限制条约未完全履行,2001年12月,美俄双方的战略核弹头分别减少到5949和5518枚。2002年5月24日,美俄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核裁军条约,规定到2012年,双方的战略核弹头数量将减少到1700到2200个。莫斯科条约相对宽松,只是象征性地减少了现役核弹头,剩余的核弹头和发射平台不需要销毁,弹头可以储存起来,随时可以重新部署。2010年3月26日,美俄又签署了《布拉格削减战略核武器新条约》,要求双方在7年内将战略核弹头数量削减至1550个,其中洲际弹道导弹、潜射战略核导弹和战略轰炸机限制在700枚/架,其他载具的数量限制在800枚/架,最终的总数为1500架/机。
根据条约,美国只需要减少30个导弹发射井、34架轰炸机、56个潜射导弹发射管,以及18艘战略导弹核潜艇中的4个发射管不再装备导弹。退役的陆基、海基和空基战略导弹并不需要销毁。由于预算限制,美俄双方都不愿意彻底销毁退役的核导弹,而是选择保留这些导弹。现阶段,俄罗斯拥有383枚陆基战略核导弹和1335个核弹头,美国拥有450枚陆基战略导弹,但仅配备550个核弹头。在陆基打击力量上,俄罗斯占有优势,因为其战略核力量主要依赖陆基导弹弹头,然而这种方式的生存能力较低。
在海基战略导弹方面,美国则占据优势。俄罗斯海军拥有10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和160个发射管,携带176个核弹头,而美国拥有288个发射管和1152个核弹头,生存性显著优于俄罗斯。俄罗斯拥有77架战略轰炸机,配备856个核弹头,美国则拥有113架战略轰炸机,配备500个核弹头。美国的B2隐形轰炸机的突防能力明显高于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
四:美俄核武器的相互摧毁能力
核导弹与常规武器不同,不能在平时进行大规模的训练,因此其可信度是所有武器中较低的。为了确保绝对摧毁,双方通常会设定使用2到3个核弹头攻击同一个目标。当一枚核弹头在30公里的高空爆炸时,其杀伤效应包括50%的冲击波、35%的光辐射、10%的放射性污染和5%的电磁脉冲等。冲击波由超压区和动压区组成,超压是指高于大气压的压力,动压是空气流动产生的压力。超压最大值和动压最大值会出现在冲击波的前沿。根据“公斤每平方厘米”来计算冲击波的强度,0.3公斤/平方厘米会让开阔地带的人员无法行动,0.6公斤/平方厘米会使其丧失作战能力,而2公斤/平方厘米就能摧毁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产生裂缝或导致建筑物倒塌。
美国本土的工业区分为东北、西部和南部三大区域,其中包括13座大型城市。像洛杉矶、芝加哥等城市的平面接近矩形,因此只要大当量单弹头击中城市核心区域就能实现毁伤。假设一枚1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在纽约中央公园上空2000米的高度爆炸,冲击波将瞬间导致125万人死亡,265万人受伤,放射性沉降将导致439万人的死亡。像旧金山和西雅图这类城市,由于其长条形的布局,核弹头的毁伤效果较低,适合使用小当量的分导式弹头沿长轴进行投放。以0.3公斤/平方厘米的毁伤标准计算,打击美国13座城市需要1.2亿吨当量的核弹头,即24枚500万吨的核弹头,或76枚100万吨的核弹头,或者282枚20万吨的核弹头。如果使用20枚400万吨的核弹头在美国本土爆炸,足以造成5000万人的死亡。
以纽约为例,面积为786平方公里,人口为827万,芝加哥的面积为588平方公里,人口为280万,旧金山的面积为121平方公里,人口为81万,西雅图的面积为217平方公里,人口为60万。仅需2枚500万吨的核弹头,就能摧毁这些城市。洛杉矶的面积为1215平方公里,人口为430万,毁伤需要4枚500万吨的核弹头;休斯顿面积1544平方公里,人口220万,需要5枚500万吨的核弹头;费城面积350平方公里,人口160万,达拉斯面积997平方公里,人口124万,底特律面积360平方公里,人口91万,波士顿面积125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亚特兰大面积341平方公里,人口54万,迈阿密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42万,匹兹堡面积144平方公里,人口31万。上述城市只需要1枚500万吨的核弹头就能摧毁。而对于作为美国盟国的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城市,其工业也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核心城市,因此仅需几枚100万吨的核弹头就能摧毁。
俄罗斯的工业区划分为四大区域,分别是莫斯科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莫斯科是俄罗斯最为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区,乌拉尔区主要发展重工业,圣彼得堡区以造船、航空和石油化工为主,新西伯利亚区则专注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这四大工业区内共包含9座大型城市。莫斯科面积1081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摧毁该城市需要4枚500万吨的核弹头;圣彼得堡面积607平方公里,人口500万,需要2枚500万吨的核弹头;萨马拉面积330平方公里,人口127万,新西伯利亚面积400平方公里,人口140万,车里雅宾斯克面积376平方公里,人口108万,每个城市摧毁需要1枚500万吨的核弹头。叶卡捷琳堡面积490平方公里,人口132万,喀山面积425平方公里,人口110万,需要5枚100万吨的核弹头;鄂木斯克面积567平方公里,人口116万,需要6枚100万吨的核弹头;下诺夫哥罗德面积334平方公里,人口141万,只需要1枚100万吨的核弹头。
俄罗斯的城市大多数呈圆形,若对这9座城市进行打击,需要70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或14枚500万吨当量弹头,或49枚100万吨当量弹头,或49枚20万吨当量弹头。如果美国使用“民兵”洲际导弹搭载500万吨的核弹头,三叉戟潜射导弹搭载100万吨的核弹头,总计需要28枚“民兵”洲际导弹和24枚三叉戟潜射导弹。假设每艘俄亥俄型导弹核潜艇携带14枚三叉戟潜射导弹,每枚导弹载有100万吨核弹头,则需要9到10艘潜艇。如果每枚导弹携带8枚20万吨的分弹头,则只需4艘潜艇。这些计算仅包括打击城市的导弹需求,不包括军事目标的打击。在摧毁所有主要城市后,美俄双方仍将剩余大量核弹头,用于攻击军事目标和中小型城市。
五:结语
核战争是人类军事历史中最为复杂的战争形式,其强大的破坏力使得无论是军队指挥官还是普通民众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也彰显了核武器在遏制全面战争方面的独特作用。即便在今天,尽管核武器在战争中大量使用的言论已经消失,但现有的核武器依旧具备摧毁人类多次的能力,核力量依旧是大国博弈中的关键战略筹码。现阶段,俄罗斯的常规军事力量不足以与北约的27个成员国抗衡,但如果俄罗斯陷入战败或情势激化,无法排除其可能动用核武器的风险。这也是美国和北约不敢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之一。顺带提一句,如果中国对美国实施核反击,摧毁美国13座大城市仅需28枚500万吨单弹头的“东风-5A”导弹与24枚100万吨单弹头的“东风-31A”弹道导弹,或者132枚“巨浪-2”潜射导弹和470枚20万吨分弹头的新型武器,随着“巨浪-3”和“东风-41A”新一代弹道导弹的出现,搭载的核弹头数量将更多,所需的导弹数量也将大幅减少。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