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柳州市财政局对市政协的一份提案做出答复,承认涉及数百家企业的几十亿元补贴资金未能及时拨付。柳州官方回应,将力争在三年内逐步完成奖补资金兑付。与此同时,“柳州工业贷”落地,计划今年投放100亿元。
一边是暂时无法兑现的财政补贴“欠条”,另一边是力推的金融贷款“解药”,这正是在千亿债务压力下,柳州开源节流的真实写照。补贴变成贷款会压缩工业升级容错空间,这座老牌工业城市的产业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01
“几十亿”补贴尚未兑现
8月28日,柳州市财政局官网“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栏目发布了一则《关于对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53号提案的办理情况》的通告。该通告在9月23日之前尚能打开,但目前相关链接已被删除。这则被撤下的通告,透露出不少信息。
通告显示,有市政协委员在“关于政府补贴不到位转换为企业银行贷款的建议提案”中谈道,柳州市各级部门曾根据国家政策制定了一揽子补贴政策,已有几百家企业享受到了政策支持,估计补贴资金有几十亿,但资金都没有及时拨付给企业。
为此,提案建议政府出台政策,“促进银行对享受补贴的企业发放无抵押贷款,等政府补贴到位了,银行直接划走,企业不再承担利息”。言下之意,就是期望先由银行“垫款”,把之前承诺的补贴以贷款形式先发放给企业,等财政资金到位后再直接划给银行。
柳州市财政局答复称,已制定切实可行的“清偿拖欠工业企业奖补资金方案”。下一步,在自治区支持下,力争通过三年时间逐步完成未兑付的工业企业奖补资金的兑付。同时,严控新增挤占,优先保障产业发展、科技研发等财政资金,原则上不再挤占挪用。
上述官方回应至少透露三层信息:其一,奖补确有拖欠;其二,三年内逐渐兑现;其三,“挤占挪用”不能完全杜绝。造成这一局面的,是柳州财政压力不断积累的结果。过去数年,柳州对工业的财政支持经历了“过山车”式变化——从决算报告即可看出这种突变。
02
工业扶持投入降八成
柳州对工业的投入,曾有过一段高歌猛进的时期。
以年度决算报告来看,2019年市本级安排工业发展扶持资金8.36亿元,同比增长74.5%,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工业大数据等产业。2020年,统筹资金进一步增至21.48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园区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广等。
此后数年投入一路攀升,步入“百亿时代”。2021年,出台“1+7”系列政策,全年投入42.95亿元支持汽车产业、科技研发,园区建设投资31.25亿元,并争取20.6亿元专项债券和6.7亿元引导基金。
2022年,“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制造城三年攻坚行动”,政府性资金首次突破百亿元,用于技改、产品升级、园区和PPP项目建设。2023年,继续实施“三大振兴”战略,全年再筹措101.89亿元推动产业升级。然而,高企的债务让如此体量的投入难以为继。
决算报告显示,2024年,全市债务余额1051.9亿元,其中市本级771亿元。柳州累计争取中央、自治区奖补资金16.75亿元,并安排6400万元扶持支柱和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支持重点领域9个项目共计97亿元——虽然体量还在百亿级别,但核心支撑是引导基金。
2025年预算更显压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53.5亿元,而支出高达481.29亿元,且支出增幅远超收入。其中,用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资金15.29亿元,比百亿高峰期缩水逾八成。不仅如此,这些资金去向明确,可谓“精准滴灌”。
沉重的债务负担、捉襟见肘的财政收支,让奖补资金延期成为可能。柳州市财政局回复提案时,给出的解释是要“过紧日子”。这意味着,企业原本指望的现金补贴,不得不被拉长到账周期。
03
百亿工业贷逆向补位
就在承认“奖补欠账”的同时,柳州端出一款“工业贷”。上述答复政协提案的通告称,柳州市财政局联合市工信局创新推出“柳州工业贷”,发挥财政金融联动作用,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这项金融产品目的直接:用财政贴息撬动银行资金,让企业更快拿到贷款。
2025年计划投放规模100亿元,财政贴息2个百分点(自治区和市本级各出1个百分点)。即今年柳州市财政将安排预算资金1亿元,专项用于惠企贴息。贴息期限最长1年,1年内贷款按实际使用天数贴息。
今年7月,首笔“惠企-柳州工业贷”投放/图源:柳州银行公号
柳州日报披露,截至8月,柳州银行已与近70家企业达成贷款意向,意向金额约30亿元。从“直接补贴”转向“提供贴息”,折射出柳州的现实:财政补贴一时拿不出,通过金融杠杆引导银行加大投放。简言之,财政“紧平衡”导致奖补拖欠,那就安排“工业贷”顶上。
这笔百亿贷款的投向同样明确: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企业、钢铁、机械装备、汽车、化工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以及“智改数转”项目和“七个一批”招商企业。
财政资金“精准滴灌”、百亿贷款去向明确,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多地化债经验表明,只有产业持续增长才能真正还债。柳州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更多投向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希望先把经济盘子做大,才能为后续化债提供更稳定的收入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自治区党委6月提出“举全区之力支持柳州化解债务”,目标是三年内缓解债务压力;市财政局对“补贴三年内兑付”的回应,与这一时间表正好呼应。
由此可见,“柳州工业贷”的推出,把“化债、工业、财政”三者拧成一股绳:在债务高企的当口,以金融撬动产业增长,让化债和发展相互支撑。
04
转型腾挪空间被压缩
相比直接补贴企业,改以财政贴息撬动银行贷款,确实能减轻财政压力,但也抬高了企业升级改造的资金成本,在外部竞争中更显吃紧。柳州在化债压力下,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在逼仄的空间里寻找腾挪。
柳州是广西工业重镇。2024年,全市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产值达2614.9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70.6%;智能终端及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56.8%。这一产业结构既是底气,也是包袱。
传统产业转型压力突出。汽车业正全速向新能源化转型,但产业研发强度低、车型仍以中低端为主的短板依旧存在;钢铁虽在冲向高附加值、高品质赛道,但龙头企业为降低成本,产能正向沿海城市转移,本地大幅减产已成事实。
新兴产业挑战同样明显。机器人、新能源等虽增速快,却难与三大支柱比肩,高新技术支撑不足,研发投入和整体创新能力与重点城市差距仍大。尤其,周边的贵阳、长沙等城市在产业转型、项目和人才争夺上持续加码。
当然,财政的“紧箍”最为头疼。当债务化解被摆在突出位置,有限的资金不得不精打细算。对本地企业而言,贷款虽然可能缓解短期资金压力,财政贴息却只是权宜之计,难以替代直接补贴的低成本优势。
在财政紧缩、债务高企和区域竞速的多重夹击下,柳州工业升级只能负重前行。企业的容错空间被压缩,产业发展的腾挪余地有限。如何在“金融化债”和“产业升级”之间找到平衡,将直接决定柳州能否在下一轮制造业竞争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