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长拒批20万,薄一波请他看红叶,李先念:这是鸿门宴!
电话那头的声音,隔着几千里的电线,都透着一股子疲惫。水静握着招待所里那冰凉的话筒,心也跟着沉了下去。
丈夫杨尚奎在电话里还在给她鼓劲,说什么“相信你有办法”,可她自己清楚,这回是真的撞上铁板了。
主管全国钱袋子的李先念副总理,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国家困难,到处都要钱,你们江西那个采茶剧院的20万,暂时别想了。
挂了电话,水静一屁股坐在床边,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北京天空,心里堵得慌。她不是为自己,是为了江西老表们。
就在几个月前,江西省文化部门的报告送到了丈夫、时任省委书记杨尚奎的案头。报告写得触目惊心,那个给老百姓唱了几十年采茶戏的老剧院,前阵子一场暴雨,塌了个角。
万幸的是,当时没在唱戏。要不然,台上的角儿,台下的观众,后果想都不敢想。那可是当地百姓为数不多的乐子啊,采茶戏一开锣,十里八乡的人都赶过来看,那种热闹劲儿,比过年还欢腾。
杨尚奎二话没说,大笔一挥:同意重建!可批示好下,钱从哪儿来?整个江西省的财政,也是捉襟见肘。
正好水静要来北京出差,杨尚奎就把这个“化缘”的重任交给了她。他觉得,妻子出马,肯定能行。
谁能想到,一盆冷水就这样兜头浇下。1958年,整个国家都处在一种亢奋的建设热潮里,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在钢铁和粮食上,一个地方戏院的经费,确实显得太“小资”了。
水静在北京的招待所里辗转反侧了好几天,脑子里把能找的人都过了一遍。突然,一个名字跳了出来:胡明!
胡明是她的老战友,亲如姐妹。更关键的是,胡明的爱人,是薄一波。
薄一波是谁?新中国第一任财政部长,虽然现在不直接管财政了,但作为国家经委主任,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无人能及。而现任的财政部长李先念,正是接他的班。这层关系,微妙又关键。
水静心里一下子亮堂了,这事儿,或许还有转机。
她立马联系了胡明。姐妹见面,自然没有那么多客套。水静把江西的难处,把那个摇摇欲坠的老戏院,把百姓们眼巴巴的期盼,一股脑儿地全倒了出来。
胡明听完,拍着她的手说:“你别急,这事我跟老薄说说。”
没过两天,薄一波就把水静请到了家里。没有官场上的严肃,就像是长辈见晚辈。薄一波听水静又把情况详细说了一遍,笑着捻了捻烟头。
“先念同志说得也没错,国家现在确实到处都紧张。”他先是肯定了李先念的难处,话锋一转,“不过,江西是老区,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得照顾嘛。办法,总是可以想的。”
这个“想办法”,让水静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大半。
又是一个周末,秋高气爽。薄一波家打来电话,邀请水静一同去西山看红叶,还特意提到,李先念夫妇也会一起去。
水静心里“咯噔”一下,瞬间就明白了。这哪是看红叶,这是给她搭台唱戏呢!
她赶紧回到招待所,把那份申请经费的报告和剧院的资料,仔仔细细地又看了一遍,郑重地放进随身的挎包里。
西山的红叶,漫山遍野,层林尽染,确实美得让人心醉。一行人走走停停,谈笑风生,气氛轻松得就像一家人出游。
在一处凉亭歇脚时,大家喝着水,聊着天。水静看准时机,状似无意地又提起了江西的采茶戏,说起老百姓是多么喜欢,那个破旧的剧院又是多么危险。
她话说得情真意切,没有半句叫苦,全是描绘和陈述。
薄一波在一旁听着,突然哈哈大笑起来,指着水静对李先念说:“先念同志,你听听,水静同志这是话里有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水静也顺势红着脸点了点头,从挎包里拿出那份准备已久的材料,先递给了薄一波。
薄一波接过来,看得很快,然后转向李先念,语气变得认真起来:“先念啊,我看这个事情可以考虑。第一,20万,数额不大。第二,江西是革命的摇篮,我们总要给老区一点倾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群众有这个需求,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几句话,有理有据,还带着点老大哥对后任的“指点”意味。
李先念一直微笑着听着,听到这里,他无奈地摇了摇头,伸出手指点了点薄一波,又点了点水静,开起了玩笑:“好啊!我说今天怎么非拉我来看红叶,原来你们俩是早有预谋,合起伙来给我摆了个‘鸿门宴’!”
一句话,说得满亭子的人都笑了起来。紧张的气氛,瞬间烟消云散。
笑声中,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几天后,李先念亲自给远在江西的杨尚奎打了个电话,仔细询问了剧院的选址和建设计划,然后爽快地告诉他:钱,批了!
这笔在正式渠道碰壁的经费,就这样在一次看似闲适的秋游中,被几句玩笑话给敲定了。这背后,既有老一辈革命家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也透着一种中国式的人情练达。它不像冰冷的公文旅行,反而更像是一场温暖的家人间的商议。
后来建成的江西采茶剧院,几十年来,不知道为多少江西老表带去了欢声笑语。而那场西山红叶下的“鸿门宴”,也成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
历史的迷人之处,恰恰就在于这些宏大叙事背后的生动细节。它告诉我们,决定历史走向的,不仅有会议决议和红头文件,还有深秋的红叶,温暖的战友情,以及一个为了百姓奔走的女子,那份看似柔弱却无比坚韧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