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19 05:44 点击次数:163

邓小平女儿邓榕:两位主席两位部长已够热闹

说到邓小平的女儿,估计大部分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邓榕不是因为她名气大,而是她经常跟老父亲一起在外面活动,还写了那本让好多读者掉眼泪的《我的父亲邓小平》。这书火到什么程度?不少人看完以后,打心底佩服她对父亲的深情,还有那种温柔又坚定的文笔。今天咱们就聊聊她那些年经历的点滴。

邓榕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熟,但“毛毛”你是不是听说过?1950年她在重庆出生,家里人给她起了这个小名。据邓榕自己说,是因为妈妈看她是个小不点儿,头发又细又黄,看着就像个“小毛毛”。她是邓家的小女儿,而且赶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所以小时候日子还算舒服,没有赶上家里的那些苦日子,活泼得很,脑筋也特别灵光,总喜欢琢磨点新鲜玩意儿。

平顺的生活并不是一直都那么美好。1967年,“文革”那个乱七八糟的年代,情况突然急转直下。邓小平的孩子和继母夏根伯被造反派轰出中南海,全家人被拆散,邓小平和卓琳还得在家里接受批斗。剩下的人被赶到宣武门外,几个子女挤在两间小屋,生活费每人每月就二十五块钱,继母只拿二十。他们只能省着用,愣是大家齐心协力,最终还存下了一千多块钱这要是在当时,已经算挺牛的了。

转眼到了1969年,邓小平和老婆、夏根伯被下放到江西南昌,邓榕也被派去陕西插队,成了知青。有意思的是到了1971年,邓榕在当地认识了吕正操的女儿吕彤岩,两人在北京就已经很熟。在卫生院见面,吕彤岩突然说要给邓榕介绍个朋友,名叫贺平。两人都遭了文革的罪,聊起来基本没啥隔阂。

说到贺平,这哥们的背景也挺硬,父亲贺彪曾是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也是老革命了,但文革时也被打倒,下放到江西干校。贺平本来是军工学院的高材生,也被赶去湖南的军垦农场干活命运弄人啊。

邓榕和贺平最初只是通信,但越聊越投机,很快就互生情愫了。后来邓榕回到南昌,俩人还继续写信,渐渐地,啥都明了了。这年夏天,贺平要去江西看父亲,路过南昌时就决定顺便见见邓小平一家。这消息一出,邓榕赶紧跟爸妈报告,邓小平和卓琳听说女儿的男朋友要来,开心得不得了,在家像打仗一样,摆了满满一桌好菜。

贺平一点不见外,在邓家吃饭就跟在自己家里一样,饭菜一扫而光估计那顿饭是他那几年里最过瘾的一次。贺平在邓家住了两天,干活抢着干,邓小平也经常拉他聊天,问问人品和想法。贺平临走前,还特意把带给父亲的云烟烟分了一半留给邓小平那时候,想买一条烟可不容易。

等贺平一走,邓小平就把家里人召集起来,认认真真地说,“这亲事,成了!”贺平父亲知道后,也交代儿子,“她爸爸人好,你是男孩儿,要照顾好她。”没多久,邓榕和贺平正式结婚了。婚后,邓榕苦日子终于翻篇,还被推荐去北京医科大学读书。毕业后,她在外交部干过,还曾在驻美国大使馆当三秘,回国后又做过人大办公厅副主任、中国国际友协副会长,干得都很出色。

好多朋友觉得,邓榕仕途挺顺,她是不是要在官场一路冲上去?结果她自己还开玩笑,“我们家都出‘两个主席、两个部长’了,我就不参合了,踏踏实实干点事挺好。”这里说的“两个主席”,指的就是邓小平当过中央军委主席,哥哥邓朴方做过中国残联主席;“两个部长”,则是姐姐邓楠和姑姑邓先群。

等到四十岁出头,邓榕突然决定给父亲写书。可写起来才发现,比想象的难多了。自己虽然是女儿,感情充沛,但要理清父亲那些曲折的经历、战争里的险境,还得查史料、问老辈儿,才能把故事写得生动、真实。为此,她时常熬夜到天亮,不过她说,这种辛苦反而很幸福。

1997年,邓榕的《我的父亲邓小平》问世,书里她深情地写道:邓小平不是只有“改革设计师”这一个标签,其实他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感情真挚。这才是她心中的历史,也能让更多人理解那位“伟人”背后的生活和情感。

(:帝哥,一个90后、全职写,自媒体平台有不少爆文。如果你也想靠业余时间做兼职副业,欢迎关注公众号“帝哥说史”,一起交流进步。)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