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一个特别魔幻的现象。
你打开任何一个股票App的评论区,看到的都是哀嚎,感觉人均亏损一辆保时捷,气氛沉重得像是误入了某个哲学系的毕业答辩现场。但另一边,券商,尤其是头部券商的财报,却亮得晃眼,利润增长看得人直迷糊。
大家都在喊亏钱。行情差得像段子。中信证券反手一个利润暴增。
这合理吗?
这太合理了,合理得让人想骂街。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搞错了一个基本事实:券商这个生意,压根就不是靠预测市场涨跌来赚钱的。人家玩儿的是“规则”和“通道”的生意,是开赌场的,而绝大多数人,只是红着眼睛在牌桌上换筹码的赌徒。
中信证券最新的财报,就像一份顶级健身教练的体检报告。当你在跑步机上累得像条狗,体脂率还在跟你的血压玩儿跷跷板的时候,他轻描淡写地秀出八块腹肌,告诉你今年的各项生理指标又超额完成了,顺便还拿了个健美冠军。
数据显示,中信证券上半年营业收入三百多亿,同比增长20%;净利润一百三十多亿,同比增长近30%。董事长张佑君去年的税前报酬是230万。
很多人看到这些数字,第一反应就是“凭什么”。市场这么拉胯,凭什么你券商赚得盆满钵满?高管凭什么拿这么多钱?
朋友,这就是典型的“用户思维”,而不是“股东思维”或者“上帝思维”。你之所以感到愤怒,是因为你把自己代入到了“交易者”的角色。但如果你想看懂这个局,就必须跳出来,看看中信到底在做什么生意。
中信的业务版图,说白了就是围绕“资本”这个核心要素,开了一家巨无霸级别的“金融服务超市”。
第一块,也是最传统的一块,叫投资银行业务。
这是什么?就是帮企业搞钱的。一家公司想上市(IPO),想发债,想并购重组,自己玩不转,流程复杂得像天书。这时候中信这样的投行就来了,像一个顶级的婚礼策划师,帮你把从路演、定价到发行的所有环节安排得明明白白。事成之后,它抽一个不菲的佣金。这就好比是给金融市场当“房产中介”,撮合的都是几亿几十亿的大单子,中介费自然也高得吓人。只要市场还有公司想上市,想融资发展,这块业务就有饭吃,而且吃的是大鱼大肉。
第二块,财富管理业务。
这块业务跟我们普通人关系最密切。你开户炒股、买基金,每一次点击“买入”或“卖出”,都会产生一笔佣"金。这笔钱虽然单看不多,但架不住人多,交易频繁。中国有两亿股民,每天的成交额动辄万亿。券商就像是在一条连接你和交易所的独木桥上设了个收费站,你每过一次,就得交一次过路费。市场越是动荡,大众情绪的心电图越是上蹿下跳,交易就越频繁,券商的过路费就收得越爽。你以为是自己股神附体,其实不过是赶上了风口的瞎积薄发,而券商,则永远是那个稳赚不赔的卖水人。
第三块,资产管理业务。
如果说财富管理是做零售,那资产管理就是做批发的。它管的是社保基金、养老金、大企业年金这些“巨款”。这些钱追求的是稳健增值,对专业性要求极高。中信通过设立各种资管计划,帮这些大佬理财,然后收取管理费。这就像是给一群鲸鱼当专属营养师,责任重大,收益也相当可观。
你看懂了吗?
投行业务,帮企业上市圈钱。财富管理,让你我这样的韭菜方便交易。资管业务,管着大佬们的钱。
这三大业务的核心逻辑,都不是建立在“预测股市明天是涨是跌”的基础上的。它们的共同点是“提供服务,收取佣金”。只要资本市场这个大盘子还在转,只要还有人想进来玩,有人想在这里搞钱,券商的生意就不会停。
这就像在淘金热里,最赚钱的永远不是那个偶尔挖到一块狗头金的幸运儿,而是那个在河边卖铲子、卖牛仔裤、开酒吧的。中信证券,就是金融世界里那个最大的“铲子”和“牛仔裤”供应商。它把上市流程、交易软件、理财产品做得跟点外卖一样简单,就差直接喂到嘴里了,目的就是让你心甘情愿地为这些“工具”付费。
所以,理解了这一点,你再回头看那份财报,就不会觉得魔幻了。营收和利润双增,说明“淘金”的人虽然可能没赚到钱,但下场“淘金”的热情和动作没停,甚至更激烈了。高管的几百万年薪,放在其撬动的上百亿利润面前,不过是给船长的一份与风浪匹配的酬劳。而给股东的分红,则是这家“赌场”在告诉它的投资人:“放心,我们这套商业模式非常稳,这是你们应得的保护费。”
这给我们普通人什么启示?
第一,永远不要跟规则制定者玩预测游戏。当你在K线图里寻找下一个涨停板的时候,人家在计算的是整个市场的交易额能带来多少佣金收入。你们玩的根本不是一个游戏。这就像拳击比赛,你以为比的是谁拳头硬,其实人家比的是谁更会利用规则,在裁判看不到的角度给你一记闷拳。
第二,看懂商业模式,比追逐短期热点重要一万倍。一家公司之所以能持续赚钱,一定是因为它建立了一套正向的、可循环的商业逻辑。对于中信证券来说,它的逻辑就是“资本市场的繁荣(或者说,只要不关门),就是我利润的来源”。这种逻辑的确定性,远高于任何一只股票的涨跌。
第三,在任何一个生态里,都要思考谁是“卖水人”。互联网平台是流量的“卖水人”,房地产中介是信息的“卖-水人”,而券商,则是资本的“卖水人”。找到那个“卖水人”,你就找到了财富流动的枢纽。
所以,下次再看到这种“市场在哭,券商在笑”的新闻,别急着骂。静下来想一想,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到底藏着怎样冰冷但真实的商业逻辑。
看懂了这套逻辑,你可能还是赚不到钱。
但至少,你会明白自己到底是在牌桌的哪一边,以及,钱是怎么从你口袋里,流进别人财报里的。
这,比什么都重要。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